Connect with us

觀點

連瑋翹:改革牙科服務 惠基層添幸福

發佈於

【明報文章】俗語有云「牙痛慘過大病」,曾受牙患纏身的市民必深有同感。牙患除影響生活作息,更會阻礙工作、學習,甚至連基本進食、交談亦極困難。患者坐立難安,無法如常生活。再者,隨着歲月增長,患有牙疾的人口比例亦相應增加。因應人口老齡化、人均壽命不斷延長,有牙齒護理需要的人亦日增。

公營牙科不足 口腔健康現「貧富懸殊」

眼見不少長者要通宵輪候公營牙科診所服務,2022年衛生署「改善」輪候機制,安排求診人士在午夜12時起登記領取籌號,表面上通宵排隊不再出現,實際上市民只是提早輪候,服務量及服務內容卻未改善(只處理止痛及脫牙),服務「換湯不換藥」。

面對困境,有經濟能力的市民仍可選擇看私家牙醫;但基層視公營牙科服務如「救命草」,在公營服務不足下,口腔健康的「貧富懸殊」問題勢必持續。本港政府牙科服務以預防為本,惟基層市民患上牙疾之時(例如牙周病、牙齦發炎、蛀牙等),服務需求仍迫切,可見預防教育與護理服務同樣重要。

為回應迫切的牙科服務需求,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方向正確;去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到重點提升全民口腔健康,包括: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13至17歲青少年使用私營牙科檢查服務的部分費用;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弱勢社群、有特殊需要和殘疾者,提供緊急和特殊護理牙科服務;以及優化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讓更多合資格長者接受牙齒檢查、洗牙、脫牙和補牙等服務。

擴展長者和弱勢社群牙科服務固然可取,善用私營牙科服務亦可快速提升服務量。然而政府及工作小組必須思考,如何貫徹「預防為本」的牙科政策,例如進一步向學前幼童提供教育和治療,以及為中高齡市民提供補牙、洗牙等預防護理。

牙醫人手待增加 培訓遠水難救近火

要提升公營牙科保健和護理服務,必要增加人力和財政投入,提升服務量和質。據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資料,本港現有逾2800名牙醫(包括約2500名居港普通科牙醫,及300多名專科牙醫),每1萬名市民平均僅有約3.6名牙醫,遠遠落後世衛組織指出工業化國家/地區每1萬名人口有5名牙醫的水平。加上本港八成牙醫屬私人執業,物以罕為貴,牙醫自然成為「稀有品種」。這反映本港牙醫人手亟待增加,亦須善用私營牙醫資源。

早前有牙醫團體代表表示,不能單看牙醫與人口比例,斷言牙醫不足。有業界代表認為本地市民「要痛3次才求診」,與西方社會每年看兩次牙齒的服務需求有別,說法似是而非。

眾所周知,牙齒護理服務所費不菲,單是最基本的洗牙已動輒六七百元。若不幸要做深層護理(如牙周病治療),連同麻醉、照片等程序,數千至近萬元亦屬等閒。如要做杜牙根治療,每隻高達數千元,植牙每隻甚至要數萬元。不少市民(尤其基層市民)根本難以負擔,若不三思又三忍,如何有能力立即求診?所謂痛數次才求醫的習慣,恐怕是為勢所迫的無奈抉擇!牙醫人手短缺已屬迫在眉睫的真相,業界應積極參與,跟社會攜手應對不斷增加的牙科服務需求。

人手培訓需時,本港唯一培訓牙醫的香港大學,每年培訓牙醫學額亦僅由原來的70個增至90個。據政府估算,即使只維持現時「痛3次才求診」的服務水平,直至2035年仍欠缺逾百名牙醫;更何况欲加強「預防為本」服務,以及貧者皆能雨露均霑的較佳水平?

輸入牙醫善用輔助專業 緩解「牙醫荒」

牙痛一日都嫌多,惟遠水難救近火。除增加學額,當局亦須制訂短期增加牙醫人手的策略。當局早前建議參考輸入非本地醫生的經驗,修例將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註冊計劃,擴展至牙醫及護士,讓非本地培訓牙醫免試來港在公營醫療體系服務,緩解「牙醫荒」。有關建議積極可取,但亦要兼顧非本地牙醫的服務水平。此外,也要考慮如何誘導非本地牙醫人手留在公營體系服務市民,避免數年後非本地牙醫轉投私人市場「搵真銀」,無助持續解決公營牙科人手荒。

當局亦應善用牙齒衛生員、牙科治療師等輔助人手,提供口腔健康教育、牙科檢查,以至洗牙等保健服務。牙齒衛生員等專業培訓時間較短,可迅速提供服務,同時亦可分擔風險較低的口腔基層健康及教育工作,讓牙醫專注提供治療服務。惟現時受法例所限,他們必須於牙醫在場監督下方可提供服務。為此,當局應盡快修例,便利牙科輔助專業在康健中心或社區中獨立提供保健服務。

此外,與非政府組織及私營市場合作,亦是短期內增加服務量的好方法。長遠而言,當局應考慮如何擴大公營牙科服務的內容、增加服務點和服務量,除了止痛、脫牙外,其他如牙齒檢查、洗牙、脫牙和補牙等,又可否納入基本牙科護理範圍?除了施政報告提及支援青少年和長者得到適時牙科服務外,介乎18至65歲以下的成年市民(尤其是中高齡基層人士)又可否同樣得到相關服務?

另方面,牙牙學語階段的幼童(6歲以下),同樣面對牙患,最常見的有學齡前兒童蛀牙,患病後無法如常進食,甚至學習說話都成問題。當局未來能否資助幼童接受牙科診療?本港牙科服務制度已「蛀」入膏肓,改革實在不容緩,亦不能拖!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連瑋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