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垃圾徵費——「苦了小市民,放過生產商」

發佈於

【明報文章】垃圾徵費研究了10年,在坊間爭議下延遲至今年8月執行。一些市民不了解「用者自付」原則、反對按量徵費,從根本上認為政府藉故「加稅」等,固然是政府當前需要「加強宣傳」的問題。但一些實務操作,諸如「三無大廈」(無業主立案法團、居民組織及管理公司)、單幢樓如何執法;長期病患者/復康人士、殘疾和老人院舍有更多垃圾,是否造成對基層不公等問題,似乎政府未有清楚和能夠說服市民的回應。

責任轉嫁至基層市民

上周五文友陳潤南兄在本版提及環境公義的問題(〈看清污染體制 邁向環境公義〉,2024年1月26日),指政策最終使基層百上加斤,但造成最大污染的大財團企業卻輕輕帶過。

如今的垃圾徵費方案,在香港的樓宇結構下難以執行亦難以調查。在多樓層住宅大廈、垃圾槽又直通底層的情况下,難以避免市民深夜棄置垃圾、不使用指定垃圾袋直接丟進垃圾槽,或轉到其他樓層丟棄。最終要法團「包底」(政府或曰「執手尾」),成本轉嫁至其他居民身上。對於三無大廈,則更難以找人問責。

清潔工應否舉報市民、拒絕收集沒有使用指定垃圾袋的垃圾,或自行使用指定垃圾袋清理呢?無論哪一個選項,最終都是將責任和成本轉嫁至清潔工身上:舉報市民,破壞清潔工與居民的關係;不收集垃圾致衛生環境變差,可能影響清潔工自身的服務合約;自行使用指定垃圾袋清理,則更是「帶錢返工」,原本已低收入的清潔工作更無利可圖。最壞的結果,可能是無人清潔。

區區自己有身體力行分類回收,並定時送到「綠在區區」收集點。但基於工時所限、生活逼人,只有在家囤積大量回收廢料,到忍受不了才搭兩個站巴士去回收。這些親身經驗,又會令人發問:現今的回收措施足夠嗎?香港人生活工時長、居家環境狹窄,考慮到住屋空間和衛生,難以在家裏擺放回收物料;但路邊三色箱不足,或常被丟滿垃圾。整理回收物資、出門交到收集點,是耗神費時的事;沒有時間整理的,則透過購買指定垃圾袋解決。無論是哪一種,受苦的仍然是生活於窮忙的小市民。

環境局官員自有理想宏願,希望透過徵費減廢。但如果實際結果只是在經濟差、市道低迷的情况下,將環保重擔放在餐廳食肆和升斗市民身上,恐怕大家日夜都繽紛不起來。

推動發展回收產業

環境局將政策延後4個月實施,其間會在政府部門試行。過去10年政府和環保團體做過多次實驗,原來仍未有足夠數據支撐政策?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門試行,試驗結果有多可靠?不少港人在職場都很乖,更何况公務員大概都愛國支持政府,相信相當「識做」。

上面提到路邊回收設施,除了三色回收箱,仍有其他可以減省垃圾的回收方法,包括收集廚餘等,惟政府配套卻不足,現時只有三成公屋安裝了廚餘回收機。實際操作上,是否可資助回收商,使回收業界有更大誘因去收集各種可回收物料,包括現時大量被棄置的紙包飲品和各類工商界回收物料?

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制

另一方面,區區欣賞政府計劃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和禁售部分塑膠產品,同時來年會推行塑膠飲料容器及紙包飲品盒生產者責任計劃,鼓勵生產商加設回收設備(如路邊的膠樽「入樽機」讓市民用膠樽換錢)。但生產者責任制似乎未夠徹底。

針對現時各類產品的塑膠包裝、過度包裝等問題,是否可以有更多措施,使生產商不純粹因美觀等理由而增添不必要的包裝?同時採用可回收物料設計各類包裝,以免增加垃圾?如不從源頭減少廢料,最終仍是市民「硬食」。

垃圾徵費討論經年,至今政府未有決心落實。以現今狀况看,即便8月實行,似乎也會面對很多挑戰。延後的4個月時間,希望環境局能夠交出一些更能說服市民的答案和方案。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