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智傑:華爾街市况與大街的感受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股票市場如今幾乎天天都傳來下跌的消息。恒生指數由2018年2月超過32,000點的高位,反覆下跌至如今游走於15,000點至16,000點的區間。相反,美國華爾街、東京日經指數、台灣加權指數,以至印度股市,則可謂牛氣旺盛。其中,美國道瓊斯指數(Dow Jones)是在美元強勢下仍然屢創新高。股市價值再加上匯率價格的「水位」,美國金融資產的「性價比」的確傲視全球。

在解讀美國金融和經濟概况時,有兩個常見的辭彙:華爾街(Wall Street)和大街(Main Street)。華爾街是指美國的金融和商界精英;大街則是指一般美國家庭和民眾的生活。在股市樓市一起上升、商界和民眾一起「發大財」的日子,華爾街與大街之間,通常都無重大矛盾。然而一旦形勢逆轉,股市和樓市的波動,漸漸演變為社會經濟民生的動盪,華爾街與大街之間的矛盾便會尖銳起來。

華爾街股災 演變成制度信任問題

美國自2006年起爆發次按危機。簡單來說,次級按揭讓未能取得一般按揭貸款的美國家庭,透過機構擔保取得按揭貸款買樓。當愈來愈多人還不起貸款,由次級按揭衍生的投資產品便會迅速貶值,令大量投資者蒙受損失。次按危機後來演變為金融海嘯,美國及歐洲市場因金融資產危機而發生大規模的資金鏈斷裂,迫使美國實行零利率政策降低融資成本,並且動用公帑注資大企業,防止出現企業倒閉潮。

看到如今牛氣冲天的美國股市,我禁不住翻開一本舊書——由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科學家 Jacob S. Hacker於2006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再版的The Great Risk Shift: The New Economic Insecuri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穿梭於經濟數據和一般美國家庭生活實况,記下了在次按危機下華爾街的股災,如何演變為美國社會的制度信任問題。

這個社會未必人人「炒股票」,故此股市起伏未必會馬上掀起社會波動。然而,當金融價格波及社會資產價值、個人財富以至是生活質素,股壇風波便會漸漸變為社會風暴。首先,大家的退休金或相關的強制供款,都會投放到金融市場賺取回報。假如退休金因金融市况波動而化為烏有,則不會再只是投資者的個人問題——民情必然會有「誰搬走了我的芝士(who move my cheese)」的義憤。

再者便是房價。社會的物業價格跟金融市况的資金流向,從來都息息相關。金融市場價格大跌,資金會外流,物業價格亦拾級而下。然而,房價不單是一個指數,它更是一個個家庭的「靠山」;就算是自住物業,往往都有按揭貸款。房價滾下來,銀行的物業估價大跌,通常便「下雨收傘」。無數美國家庭,便在金融海嘯的日子被按揭銀行追收市值差價,甚至因「斷供」而被收回房子;即使留得住房子,也要節衣縮食,生怕有一天無家可歸。

「美國夢」碎 夾雜暴怒民氣

華爾街和大街,便是金融市場跟經濟民生的關係。金融乃百業之母,資金是社會的血。當金融市場萎靡不振,經濟民生「貧血」是早晚的事。除了失業率等傳統指標之外,Hacker教授在書中列出不少有趣數據:美國人數十年來,愈來愈擔心被裁員,家庭收入的波幅愈來愈大,連高學歷人士都難免於這種焦慮不安。經濟周期和失業率有起有跌,但民眾對就業前境和個人際遇的信心,則更是「美國夢」的問題。只要「美國夢」猶在,一時間的失業和困苦,未必能夠動搖美國社會的根基;一旦「美國夢」碎了,夾雜了暴怒和失落的民氣,則不可同日而語。

在Hacker教授一書問世後約10年,於2017年3月1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了一篇人物故事。在2008年,一個名為Marty Bannon的美國老人,憤恨地看着有關美國通訊公司AT&T的股價消息。這名美國老人辛辛勤勤、養活了數名孩子、把勞動一生的錢財投放在一家美國「藍籌」大公司,打算以這公司的股息養老。結果一場次按危機,再來一場金融海嘯,這名老人家便一無所有。不過,他的憤恨、失落和暴怒,大概動不了美國政壇和股壇。

然而,他有一個兒子——班農(Steve Bannon)。班農是特朗普(Donald Trump)於2017年入主白宮時的首席策略師(Chief Strategist)。於這篇人物故事中,班農訴說了華爾街的金融和商業精英是如何有負美國民眾、有負國家。在金融海嘯困擾美國的歲月,大街的民眾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稱呼這些商業精英為坐食民脂民膏的「肥貓」。在特朗普於2016年11月勝出美國總統選舉時,便有分析指他的票源來自所謂的「鐵鏽帶」(Rust Belt),即一些工業和經濟萎縮、不滿未能分享「美國夢」的地區。

內地香港今面對大考驗 怎參詳美國經歷

十年一覺揚州夢。如今美國金融市况又再領導全球,已經從金融海嘯的風浪挺過來了。Hacker教授在書中所載的問題,也許再一次被華爾街的牛氣冲淡。相反,在10多年前成功度過金融海嘯的內地和香港,其金融市場如今正面對巨大考驗。美國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在這10多年所經歷的故事,我們可以如何參詳?我們能夠如何阻止「華爾街」的金融市况波幅,不幸演化為「大街」的社會動盪?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