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提早揚聲容伊朗撤要員 美「不軟不硬」避開戰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位於約旦的美軍哨站上月28日受襲後,無論是美國總統拜登還是防長奧斯汀,均表明會採取行動回應,但美軍卻延至上周五(中東時間是上周六凌晨)才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親伊朗設施進行轟炸,中間相距5日,而且沒有攻擊伊朗本土。專家認為,拜登政府尋求拿捏「不軟不硬」的平衡,提早揚聲,變相容許伊朗有時間從上述兩國撤走要員,從而避免美伊之間出現正面衝突。

曾在五角大樓擔任分管中東事務副助理防長的馬爾羅伊(Mick Mulroy)認為,這次轟炸可以將親伊朗民兵襲擊美軍的能力降級,但不至於升級局勢,「儘管這很可能不會對未來攻擊構成威懾」,但確可做到避免美國和伊朗直接開戰。儘管拜登政府否認是「通報」轟炸,而是歸咎天氣情况不適合,馬爾羅伊卻認為華府確有可能容許轟炸目標設施內的革命衛隊成員提前撤離。華盛頓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軍事和政治力量中心高級主任鮑曼則認為,此舉有助華府達至「不軟不硬」的回應效果,對敵方造成痛楚,令他們不再發動襲擊,同時又不至於令對方覺得有需要令局勢大幅升級,從而避免地區戰爭。

共和黨轟反應遲緩

有共和黨人對政府的取向強烈不滿。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批評拜登政府「反應遲緩」,強調美軍應對事件作出「清晰和有力的回應」,可是拜登政府「等了一周,向全世界通報回應形式,包括伊朗」。共和黨兩名參議員沙利文和科頓各有不滿:前者主張美軍應尋求擊沉「伊朗間諜船」,並考慮實施石油與天然氣制裁;後者則質疑伊朗高層領袖變相獲准撤走保命,令這場轟炸只有「戰術上成功」,未能達至任何「戰略上成功」。民主黨人則嘗試辯解,例如強調轟炸目標數量(85個)遠多於特朗普時代的類似情况。

(衛報/BBC/國會山莊報)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