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牛播坤:尋找通脹的力量

發佈於

【明報文章】應對通縮,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難題,因為通縮不僅表現為價格下跌,而是伴隨着經濟衰退、流動性陷阱等一系列現象。苦於通縮長達30年之久的日本央行,對此可謂心有戚戚焉,錯失最佳解決危機的時間窗口,陷入通縮泥潭之後,以更大的代價都難以逆轉困境,因此特別告誡全球政府應對通脹與通縮的難度,有天壤之別。

需求不足 乃價格低迷核心原因

2024年預計會延續2023年的價格低迷,預計全年PPI(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約為-0.4%,CPI(消費價格指數)在1%左右,核心CPI同比增速不容樂觀。價格持續低迷,已對工業企業利潤、投資信心、稅收增長等形成不利影響。尋找價格回升的力量,在當下變得至關重要。事實上,從本輪價格下跌的原因中部分可以找到通脹的力量。

需求不足是陷入本輪價格低迷的核心原因,短周期的投資、消費等需求因素不同程度承壓。儘管在供給端,本輪價格下行表現為出口鏈條(紡織、電子設備製造)和電氣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家電等)等中下游行業的產能過剩,但需求側的抑制,是產能利用率難以提升的核心原因。

由於缺乏直接導向居民端和中小微企業的補貼政策,3年疫情的疤痕效應,突出的表現為居民收入增速放緩、消費乏力,進一步惡化了本就偏低的消費率。居民消費率終止了自2010年以來的上升趨勢,由2019年39.1%,下降至2022年37.2%。疊加對收入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強、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速的實質負增長,居民消費傾向恢復緩慢。

2023年前3季度居民消費傾向恢復至66.4%,但仍低於2019年同期的67.6%。若沒有強而有力的外力介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一旦負向螺旋形成,消費傾向的恢復可能會異常緩慢。此外,部分行業的收縮政策、部分領域管制上升等,削減了民間投資意願,是私人投資低迷的重要原因。

出清式治理債務 易陷通縮陷阱

以清償式思路化解房地產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的做法,加劇了本輪價格下行。經濟學家費雪在債務通縮中的「過度負債」(清償債務——資產貶值——企業縮減資本開支——貨幣流通速度放緩)……完整描述了以清償方式化解過度負債,進而引發蕭條的負反饋機制。中國的特殊性在於,房地產行業對GDP(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接近20%,且與地方政府收支債務高度關聯,而上述兩者又是信貸擴張的主要支點。

急劇緊縮的出清式治理,容易陷入「債務-通縮陷阱」,並向其關聯的上下游行業及居民資產負債表傳導,進而從實體和貨幣信貸雙層面均引發整體性的價格螺旋式下降。目前,更真實反映房地產價格的二手房成交價格下跌、部分地方政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面臨壓力、房地產及地方政府相關行業破產倒閉、信貸增長乏力等,都警示要避免滑入「債務通縮陷阱」需更大力度的政策介入,特別是中央政府加槓桿來應對。

相比2012至2016年主要限於上游行業、PPI連續54個月為負的價格緊縮,本輪價格下跌波及的範圍更廣、應對難度更大,更可類比的是1997至2002年。當時中央政府通過國企改革、銀行改革、發行長期國債投向基建、加入WTO(世貿組織)、啟動房地產市場化等,走出低迷。儘管與上世紀初相比,全球化退潮、中國人口總量達峰等,似乎減少了政策迴旋空間,但倘能夠在重點領域果斷應對、抓住時間窗口、喚醒內生性的增長力量,完全有能力避免滑落跌入均衡水平之下。

化解地產危機 關鍵在花錢

短期來看,通脹的力量來自於以更大力度,糾偏出清式化解債務風險的做法。基於目前的政策力度,2024年地產投資增速仍處於下跌通道中,預計為-10%左右。全面限購限貸鬆動、銀行白名單制,均不足以對抗下跌力量。

從歷史來看,地產危機化解的關鍵是花錢;化解快慢的差別,無非是盡快花錢結束短痛(美國次貸),還是拖延長痛,寄希望於市場化力量,最後不得不花更多的錢來終結(日本)。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加槓桿以真金白銀來盡可能縮短這一進程,包括盡快推進拖延兩年未決的保交樓,收購部分難以去化的樓盤用作保障房。

需特別指出的是,要避免地方政府債務重蹈地產覆轍。目前要求12個化債重點省市採取財政緊縮政策,依然在沿用出清思路,將在宏觀上形成緊縮效應。更合理的做法,應當是將當前基建的重點轉向醫療、養老、教育、科研、地下管道和城市交通等明顯存在短板的領域,而非以短期商業回報衡量公共投入。

通脹的力量還來自讓利與民,以實際收入的提升恢復居民消費意願、以政府管制的收縮激發企業活力。長期以來,社會保障不足是制約居民消費率的重要原因,加大在再分配環節向居民傾斜,能夠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費。例如,2022年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額月均是204元(人民幣,下同),中西部地區基本在100元出頭,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所需水平的三分之一。若每人每月漲100元,1.6億領取人,每年財政支出增加遠遠不到2000億元,相比每年20多萬億元基建支出、27萬億元財政支出,佔比不到1%,但對當下信心提振會是十分顯著。

長期而言,通脹的力量來自中國尚未完成的城市化進程,特別是嚴重滯後的人的城市化。倘能夠盡快釋放,中國的內需空間還有極大增長空間。目前城鄉二元結構,極大壓制了國內的內需空間。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到50%。換言之,近2億農村戶籍人口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未取得城市戶籍並充分享有公共服務。

推進城市化 內需有極大增長空間

在外需旺盛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上述方式有效降低了工業化的勞動力成本,助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公共服務非均等化、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與農村間「鐘擺式」流動對內需的抑制,日益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農民工消費傾向比城鎮本地戶籍居民低18%,由此帶來的消費損失每年超過1萬億元。

相關研究表明,進城農民工市民化在住房、消費、公共投資方面,將至少帶來每年3萬億元的內需增量;同時,將從中長期改善社會收入分配格局、暢通社會流動通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夯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基於目前地方政府財力普遍不足、自身收益不明顯、推動市民化的意願不足,導致人的城鎮化進展極其緩慢;加之該問題有顯著的正外部性,應歸屬為中央事權,應由中央財政發行長期特別國債,予以大力推動。

作者是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牛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