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筱魯:落實絕「膠」知易行難 替代品配套成關鍵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港今年迎來環保年,環保減廢政策接踵而至。去年10月中旬立法會通過《2023年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將於今年4月22日起,實施首階段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

走得快 好世界

「走塑」文化是大勢所趨,社會普遍支持管制計劃以緩解塑膠污染,從源頭減廢。環保署早前公布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每日塑膠棄置量續升至2369公噸,是有紀錄以來最高,當中即棄膠餐具棄置量維持高位。

身處快節奏的香港,方便快捷的即棄產品大行其道,遭殃的卻是環境。為加快「走塑」步伐,首階段措施主要禁止食肆提供或銷售9類即棄塑膠餐具、禁止酒店免費提供洗漱梳妝用品,而塑膠日用品亦受管制。第二階段則禁止銷售和免費供應多環膠圈套、枱布、牙線棒等日用膠品。實施時間暫定為2025年,日期取決於有關種類的非塑膠或可重用替代品的普及性和可負擔性。

完善配套 填補漏洞

落實「走塑」是一個好開始,但執行過程中難免會百密一疏。當首階段「走塑」實行後,即棄產品棄置量減少或有立竿見影之效,惟市場續以即棄的紙、木、竹等產品代替塑膠產品,以即棄代替即棄,未必能達到減廢效果。而體積較大、數量更多的塑膠產品,如膠杯、膠蓋、膠食物容器等,仍可向外賣顧客提供。此外,禁塑只適用於本地實體和網售,非本地實體、跨境網上零售平台不受新例規管,禁賣不代表塑膠用品絕迹本港。食肆配合的同時,預先包裝食品卻有豁免。這些「走塑」措施既不能解決即棄問題,亦無法做到徹底絕「膠」。

現時社會湧現不少誤解、質疑的聲音:即用即棄棉花棒及牙線棒貨品被一掃而空;業界對替代品成本過高爭議不斷;涉及第二階段管制商品的替代品供應仍未成熟。改變即棄文化,需完善「走塑」整體配套、提升環保意識,方能有效落實無塑減廢之願景。禁賣、禁用只能改善社會表面行為,未能改變其固有需求。

首先,尋找合適的塑膠替代品。即棄塑膠製品並非必需品,只要有合適替代品,幫助市民改變生活習慣並不困難。然而,市場規模效應在過渡期中未能完全發揮,替代品成本難免偏高,商家可能會選擇其他廉價替代品,或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部分塑膠用品如塑膠枱布、蛋糕蠟燭托等難覓替代品,政策可能面臨兩難境地。因此,政府應一方面穩定替代品價格,另一方面鼓勵本地研發、生產替代品,穩定供應。

其次,可重用餐具系統是可取的減廢手段,值得推動,但最重要是完善配套。政府應積極推出方便、高衛生水平、輕負擔的租借餐具系統,增加市民使用重用餐具的信心。另外,以價格誘因達成塑膠減量目標。單向的禁售、禁用,難以凝聚各界齊心協力「走塑」,需從誘因出發,吸引各方持份者參與其中。以台灣經驗為例,自備環保杯價差達5元新台幣或以上,可有效提高市民自備容器的意識。

冀「走塑」不會再「走數」

絕「膠」知易行難,是全球共同挑戰。韓國因社會未形成充分共識,再加上替代品成本高、小型企業生存艱難,「走塑令」實行一年多後突然撤銷。由此可見,政府在執行新規時,應同時提出更多替代方案和獎勵措施,繼續加強教育宣傳、做好政策解說工作、完善回收重用系統配套,吸引商戶及消費者積極實踐「走塑」。本港垃圾徵費押後已是前車之鑑,希望今次「走塑」不會再「走數」。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筱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