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龍年春節「返本」中孕育「開新」

發佈於

【明報文章】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國人心目中最盛大的節日,而龍年春節又尤為被看重。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帶有神性的瑞獸,龍象徵仁厚、力量、勇氣與智慧。甲辰龍年,從每個個體到每座城市,都在藉「年」「返本」「開新」,重拾信心。

今次春運是中國內地疫情防控轉段後第一個常態化春運。官方預計,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創歷史新高。這一世界最大規模的遷徙潮,承載着中國人對春節歸鄉團圓的夙願,也在密集的流動中,進一步激發中國經濟社會的活力。

南北互跨式旅遊 盤活擴容市場

「人潮」帶動了「人氣」。北方的哈爾濱延續去年冬季以來的旅遊熱度,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首日,哈爾濱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40倍。「爾濱」之火,也帶動了東北三省乃至華北地區的旅遊熱,「冷資源」繼續轉化為「熱經濟」;南方的廈門、三亞、海口等溫暖的濱海城市,持續吸引北方遊客跨年度假。南北「互跨式」旅遊,在資源互補互通中,盤活、擴容了旅遊消費市場。

筆者探親訪友,一路途經中部省份皖(安徽)、贛(江西)多地,多座「老城」煥「新生」。黃山市區的屯溪河街碼頭,江畔音樂會吸引遊客與市民共同唱和;屯溪老街上,徽菜館、文房四寶店、手工藝舖人氣興旺。

在「瓷都」景德鎮,大年初三早上的御窰廠前即排起長龍,四處趕來的遊人等待為古窰添一把新火;夜晚的陶溪川市集,是當代文青們集中展示和交換瓷手工作品、分享慢生活的地帶,已成氣候;陶瓷發祥地瑤里古鎮,則整合了當地紅色、綠色與古色三色文化資源,糅合出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古樸、雅致而不乏新意;夜間,古鎮古巷裏近百米的舞龍燈、接龍儀式頗富年味,引得遊人讚歎。

不止旅遊,在文化審美層面,「返本」中不斷出新、出奇,屢被市場「埋單」。作為現代春節的「傳統活動」,從央視到各地方衛視的春晚,哪些節目被記憶、被流傳,是各個時期的文化風向標。

今年,許多年輕人守在央視春晚前,為的是等待2023年憑藉越劇版《新龍門客棧》而火紅的越劇新秀陳麗君和李雲霄的節目《梁山伯與祝英台》。而河南春晚繼續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韵腳,今年「出圈」(走紅)的是大型原創舞蹈《鳳鳴朝陽》,以充滿張力的舞姿和科技賦能文化場景,塑造出極富東方美學的「鳳」的形象。這兩大文化現象均令人眼前一亮,傳統文化瑰寶抽出新芽、展現新貌,重現市場價值。

與此同時,節目熱度反過來又促進了城市文旅熱。央視春晚西安分會場節目《山河詩長安》,李白從古穿越到今,秦腔與詩樂相和,使盛唐古韵躍然眼前。節目熱度傳導至旅遊市場,機構數據顯示,大年初一西安旅遊搜索熱度環比上漲294%。西安推出了舞龍、社火、秦腔、燈會等傳統體驗項目,在線下重現古都魅力。

內地的新消費與新審美

「返本」中孕育着新消費和新審美。國人消費觀念,日漸從「重物質」轉型到「重體驗」;內地遊客近年來港旅遊項目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精神消費需求與文旅市場轉型相互促進和滿足,漸成經濟發展新引擎。而新審美則是中國與世界深度聯結、互動之後,文藝創作與國人審美傾向的再定位。去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這表明中國不僅在政治、經濟層面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的重要性和認同度也與日俱增。

龍年春節之「熱」,蘊含着「新質生產力」的萌芽,也在無形中回應了「唱衰」之聲。但「熱」中不無隱憂,去年中國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速達到預期目標,惟房地產、就業等問題不容樂觀,信心的缺失亦亟待修復。不過,歷史地、全面地看,蘊藏在中華文化根脈中的向上向善力、自我復元力和創造力,是中國發展的基本底色。龍年春節返本開新,開了個好頭。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