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烏擬「主動防禦」求存 未改依賴外援現實

發佈於

【明報專訊】烏克蘭去年夏季反攻失敗後,擬改採「主動防禦」(active defence)策略適應現實,從而在未來一年求存,養精蓄銳後尋求明年再跟俄軍決戰。然而,專家提醒即使引入這套策略,也需要完整軍備配套,因此西方軍援是否充足仍是關鍵。以俄羅斯為例,過去一年他們也宣稱採取「主動防禦」策略,實際上也是一邊守禦烏軍反攻,一邊在特定地點展開攻勢,在兩周前奪取的戰略重鎮阿夫迪伊夫卡便是例子。

自踏入冬季後,地面反攻成效不彰的烏克蘭開始醞釀重新採取守勢,總統澤連斯基去年12月宣布戰爭進入「新階段」,下令軍隊在長1000公里前線的關鍵防區築構新防禦工事。本月初上任烏軍總司令的瑟爾斯基在上月中旬的路透社訪問表示,烏軍將採取「主動防禦」策略,即「在敵軍貌似回奪主動權時尋找機會攻擊他們,以保持牽制作用」,但他強調軍事目標未變,即堅守陣地的同時對俄軍製造最大損耗。

穩守突擊牽制對手 爭喘息空間

按美軍戰地指南定義,主動防禦是「以有限攻擊行動或反擊防止競爭地區或陣地落入敵方手上」。曾任職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魯默(Eugene Rumer)本月初撰文指出,這套戰略的目標是助烏軍爭取喘息空間,以重整旗鼓等明年再發動大規模反攻,其「主動」元素可體現於兩點:(一)向烏克蘭俄佔區以至俄羅斯本土實施高調的長程轟炸;(二)在前線展開有限攻擊行動束縛俄軍,防止他們發動攻勢。

不少西方專家認同在俄軍勢強之際,烏軍改採主動防禦不失明智,惟實際操作上仍依賴西方援助。專研二戰納粹德軍行動的美國陸軍退休上校納什(Douglas Nash)向網媒「商業內幕」分析,二戰時納粹德軍曾在東部戰線以此策略牽制蘇聯紅軍,成功關鍵在於出動裝甲戰車在前線機動牽制包抄,前提是動員營級(300至1000人)或以上兵力。然而,烏軍目前僅以每組數十人的小型部隊佈防,只會流於「靜態」防禦,而且現今還要面對敵方現代無人機和長程炮火的威脅,更難作機動攻勢。納什直言,主動防禦需要坦克、炮火、空防、電子裝備等一切軍備元素,這些都要依賴西方提供。

(烏戰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