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曾梓洋、鄧鍵一:分析「美斯缺陣事件」的新聞論述

發佈於

【明報文章】2月4日美職聯球隊國際邁阿密訪港友賽,結果由於美斯缺陣觸發眾怒。本來萬眾期待的盛事,一下子問責之聲不斷。美斯為何缺陣,涉及各種合約條款問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而舉辦盛事並非易事,總會碰上各種問題,永遠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就「美斯之亂」,我們感興趣的是,隨着美斯缺陣事件發酵,相關新聞評論的論述怎樣出現轉變。

本文是我們相關研究的初步分析,分析材料來自曾梓洋於美斯缺陣事件發生後兩周,於慧科搜索收集的社論文章。

搜索時段為2月5日(即比賽翌日)至14日,範圍包括搜尋器內所有本港報章社論。我們只分析社論,除了因為相關評論文章實在太多,而社論文章則能夠就事件立場提供較完整的分析脈絡,有助我們了解相關論述結構和論述轉變。當然,個別報章本身的立場,與它們評論美斯事件的方式,也是值得討論的範圍。另外,由於《環球時報》於2月8日的社評有關鍵角色,該文章也是分析材料之一。

新聞論述的兩個階段

若不計算上述《環時》的文章,由2月5至14日,共有29篇社論重點討論或提及美斯缺陣事件(見圖)。這29篇文章中,大部分來自比賽翌日(6篇)和比賽後第二天(9篇)。隨後事件逐漸冷卻,但《環時》刊登評論文章後翌日(2月9日),本港報章的社評隨即增至6篇。報章分佈方面,當中5篇來自《成報》,分佈上算最多;其次是《文匯報》,共4篇;《香港經濟日報》、《明報》、《東方日報》、《大公報》則各有3篇。

這10日的新聞論述,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月5至7日。這3日的討論,雖然幾乎都是「清一色」批評政府處理和監管事件不當,但在論述層面,基本上離不開一直以來媒介發揮監督政府功能的「問責論述」,即是回到各個執行細節,探討在各個層面責任誰屬、政府角色應該為何等等。

在這3天的「問責論述」中,一些報章也有提及2003年「維港巨星匯」,指政府可藉此機會從錯誤中學習,有助日後成功舉辦更多盛事。而在這個「問責論述」裏,報章甚少批評美斯。雖然美斯缺陣是整件事的觸發點,但報章傾向認同,球員因傷缺陣情有可原;而在「問責論述」框架中,主辦單位Tatler Asia與國際邁阿密的合約條款有沒有妥善考慮球員缺陣下的安排,才是討論重點。

從「問責論述」到「國際政治論述」

但於2月7日國際邁阿密於日本的表演賽,美斯後備上陣參與比賽30分鐘,卻成為了論述轉變的窗口。美斯事隔3日忽然可以上陣,難免令人聯想,他在港是否「詐傷」或其他原因故意不上陣。而這個轉變構成了新的論述空間,討論美斯在港沒有上陣背後的各種可能。2月8日共有3篇社論提及美斯缺陣事件。當中《香港經濟日報》和《大公報》仍維持之前的「問責論述」,針對討論假如美斯「詐傷」,消費者是否應當得到賠償。《文匯報》則嘗試開拓另一種論述框架,指出美斯「詐傷」背後可能涉及宏觀的國際政治,令香港難以發展為盛事之都。

同一日《環時》發表文章,一方面對美斯的專業態度有所保留,同時批評西方媒體藉這個機會「抹黑香港」。《環時》和《文匯報》社評為評論美斯缺陣事件,打開了新的論述框架,從複雜的國際政治角度詮釋事件。尤其是當事件「提升」到了《環時》的層面,對一些媒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的論述窗口,讓他們以另一個角度延續相關討論。例如《明報》2月9日社論,就直接回應「內地媒體」指美斯缺陣「不排除外部勢力故意藉此令香港難堪」。雖然該社論強調不宜過分詮釋事件,但無可避免地,文章需要沿「國際政治論述」分析事件。

新論述窗口下 各有發揮

有趣的是,其他報章對新的論述窗口各有不同發揮方向,例如《成報》形容內地和香港民眾對美斯事件「同仇敵愾」,美斯若因此失去更龐大的內地市場,恐怕得不償失。同日《星島日報》的說法跟《成報》相近,但同時強調不能輕易把事件提升至民族情緒層面,否則可能會嚇怕國際巨星,令他們不敢來港。有趣的是,雖然《文匯報》參與開啟了新的論述窗口,形容美斯是「被受傷」,在2月9日社論卻回到本來的「問責論述」,指消委會已接到過千宗相關投訴,Tatler Asia應有所交代。

2月9日Tatler Asia向公眾致歉,同時承諾退款五成予到場球迷,事件大概算是告一段落。放到新聞論述的分析,美斯缺陣事件有趣的地方在於,一般來說,新聞機構對於怎樣在社論回應社會事件,普遍有一套既定的、穩陣的論述框架。例如大型公眾活動成效不如所願,「問責論述」就是普遍使用的樣本框架。但在美斯缺陣事件,他3日後於日本上陣比賽,加上《環時》和內地一些民眾的反應,卻為事件加入了新元素,令一些報章覺得需要以新的論述延續討論事件,令2月9日各份報章再評論事件時,又各自有新的走向。

作者曾梓洋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鄧鍵一是香港恒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曾梓洋、鄧鍵一]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