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噴雲泄霧藏半腹 切忌閉戶掩柴扉──從取消總理記者會及「兩會」透明度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下稱「兩會」)正在北京舉行,第一個最令中外關注的新聞就是取消總理記者會,令我想起唐代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之句「噴雲泄霧藏半腹」,正合眼前光景,任君解讀。你可以說中國有很多鴻圖大計,藏於腹中,但不想外國摸清底牌,所以「噴雲泄霧」,此乃「迷彩策略」。不過,外界更多人認為,中國面對國內外形勢劇變,理應增加透明度,釋除疑慮,但總理記者會也取消了,這樣「噴雲泄霧」只會令人疑團滿腹,適得其反。所以,中國不要像明代馮夢龍引用宋詩《宿山房即事》所說:「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故引為今天標題。

(1)且看昔日改革開放的例子

由1980年代開始,中國黨政機關經常透過記者會增加透明度,同時增加外界對中國的信心;總理記者會也連續舉辦31年,效果顯著。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記者會,是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的記者會(現場直播),可謂空前開放。那時候,會場劃出一個大圈,數百名中外記者站在圈外,趙紫陽等領導人走進圈內,繞圈慢行,多次停下來面對面回答記者問題,咫尺之間只有小桌子相隔。

我當時很頑皮,問他一個「虛中見實」的問題:「人們說,今年中國的冬天來得快(指胡耀邦下台),也去得快,跟着春天也來得快(指趙紫陽上台)。你怎樣看?」這問題有點蠱惑,因為「冬天的寒和春天的暖」都與鄧小平有關,必須小心。後來,趙紫陽回答:「我們這裏從來沒有冬天。」可見,刁鑽的問題可以巧妙地回答。(順道一提,趙紫陽是當年第一位接受傳媒訓練Media training的中央領導人)。

另一個改革開放的創舉在江澤民年代的「兩會」,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10名學生,獲准以正式記者身分採訪「兩會」,每晚都要為專門配對、不同類型的香港傳媒發稿。為了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其中一名學生還在「機緣巧合」之下獲得提問機會。此後,這種讓新聞界生力軍採訪「兩會」的活動擴大至其他大專院校新聞系,並維持了若干年,成績值得肯定。

當年「兩會」的總理或部長記者會,主持人都會平衡提問的機會:內地記者、港澳記者、台灣記者、外國記者,一般依次或調換次序輪流提問,事前毋須提交問題(後來在會前收集問題,則是另一種「打招呼」的做法)。凡此種種,都令中外傳媒感到真正和實在的開放氣氛。

領導人在總理記者會上的答問,經常出現金句(詳見《明報》昨天頭版)。我要說的是:只要準備足夠,理據充分,實事求是,中外記者會絕對是領導人表現能力和信心的場合,同時帶動外國對中國的信任和信心。更重要的是,這種直面交流不單讓外界了解中國,還可以爭取外國理解中國;即使涉及中國的一些落後現象,只要誠懇對話,減少鬥爭味道,也可以推動外國人易位而處,嘗試從中國角度想問題。這確是出現過的實效,如今宜多思考。

(2)取消總理記者會 後遺症多

中國官方的解釋是:在總理、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相關報告中,社會的關切已有具體的回應;此外,將會增加部長記者會和「部長通道」的場次,所以毋須舉行總理記者會。

但這些解釋十分牽強,因為部長屬於執行的層次,總理則是大政方向的層次,級別和分量不同,對外建立信心的效果也不相同;取消總理記者會的自傷(包括形象和實效),遠不是增加部長記者會就可以彌補的。還有,輕輕一句「取消」,白白浪費「唱好和唱響中國故事」的機會,言行自相矛盾,反令外界疑惑更多。

無論中國的動機如何,取消總理記者會已即時引起外界無限聯想和猜測,而且多是負面的。歸納起來,大致有三大類:一、此舉必然減少總理的重要曝光機會,但為什麼要減少?這種減少是否為了另一種增加?二、是否擔心外媒在總理記者會上提出難以作答、尖銳和敏感的問題?果真如此,即間接反映中國還有很多困難未能妥善處理,包括人事調整。三、中國面對各種變化,是否已無新招,才不想面對公眾和傳媒?外國不會認為中國「噴雲泄霧藏半腹」是因為「運籌帷幄,成竹在胸」,而是因為「雖有絕頂誰能窮」(也是韓愈之句),無法達到目標,技窮而不得其法,才避免由總理面對公眾。

容或上述都是外國的「敵意猜測」,是輿論戰的一部分,中國「有自信,可以不理外界猜測」;中國還可以說,時移世易了,「要與時俱進地改變」。但關鍵是,中國的「自信」阻不了「外界(對民眾)有說服力的負面猜測」;而且,愈不透明只會愈強化這些猜測,自身的承受力只會愈來愈薄弱。人們還會問:既要「與時俱進」,但為什麼又「關門閉戶掩柴扉」?這是前進的變革?還是後退的遷移?

(3)其他不透明引致疑慮深化

「兩會」期間,還有一些外界關注的焦點,例如港澳辦前主任張曉明被免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之職,仍保留常委位置。一般而言,人事變動在中國是常有的事,但在外界印象中,張曉明不是一直非常忠實地落實中央的治港政策嗎?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一降再降、一退再退呢?外界(相信包括建制派)無法得知答案,但「存疑」已是一種不利的答案。

又如,「三中全會」始終不能在「兩會」前召開(按黨章規定,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中央委員全體大會,如今逾時未開)。外界一般不會聯想到「政局不穩」,因為完全沒有「不穩」的迹象;但外界更關注「開不了」的原因和決定過程。是否集體決定?有沒有反覆?同樣沒有答案,但同樣像悶葫蘆一般,「存疑」已是一種不利的答案。

看來官方希望通過「沉默是金」的策略,嘗試創造「毋須給予答案」的既定事實,讓外界慢慢適應。沒錯,有關方面有權力和能力這樣做,但卻無能力阻止外界的反方向思考。中國此際正需要爭取更多外國人士的同理心,藉此以民促官,減少外國政府對中國的壓力,但由於「兩會」的不透明,還修訂了保守國家秘密法,增加了外商感到不透明的部分(其實可以改在其他時候修訂),正是一種互相抵消的無奈。

此外,夏寶龍來港時少談《基本法》第23條,但在「兩會」與港區人大代表會面時則鼓勵「要勇於鬥爭,不要讓外部勢力得逞,防止他們破壞香港經濟」。這也許合乎官方需要,但這種內外不透明,同樣引起外商的擔心。

在「兩會」期間,內地還有很多不涉及外國的民生事務,也需盡量透明地處理,例如新冠疫苗維權者擬上書請願;退休年齡可能延至65歲的關注;經濟政策能不能解決問題……都在「噴雲泄霧藏半腹」之中進行,蓋過了官方報告的主旋律。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不要「關門閉戶掩柴扉」。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