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為香港公共財政共渡難關

發佈於

【明報文章】政府的財政儲備由2018年的11,709億元,跌至2024/2025年度大約6800億元,是27年來最低水平。本港近年負債持續增加,不少市民擔心會否重蹈西方國家負債纍纍的覆轍,雖然庫房的財政狀况尚未去到「水浸眼眉」的地步,但財政儲備持續收縮,陳茂波司長更宣布將發債1200億元,引來前財政司長曾俊華關注本港進入結構性財赤的年代。

政府應承認財赤屬結構性問題

筆者認為政府應承認本港財赤屬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以人口結構為例,受移民潮影響,中青年及納稅人人口萎縮,老齡化社會愈趨嚴重,加上中部水域填海及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基建需要龐大資金,政府必須正視「多出少入」的困局,積極開源節流。

而回顧這5年,政府賣地收入成績確實未如人意,香港的土地,終有賣完的一日,政府如繼續依靠賣地為主要政府收入是不切實際,何况政府的神女有心,但地產商的襄王無夢,流標情况屢見不鮮。

政府的公共開支以社福、教育和醫療佔最多,這是過去在回歸前後泛政治化下帶來的後果,以往長期由反對派主導,讓開支以非理性速度增加,而且十分依賴政府提供各式各樣的津貼與補貼,以及沒有充分利用商界及民間力量配合,最終福利資源一直並非以最理想的方式分配,導致相關開支比率與「福利主義」國家及地區相差無幾。當香港奉行「簡單低稅制」及高地價政策,政府難以跟隨「福利主義」國家及地區增加稅收,自然就會出現問題,惡果卻由市民承擔。政府須向社會說出真實情况,並且要向市民說明不可以無止境提供福利,精準扶助更切合現今香港的需要。

港人需學習韓民救國心態

我們近年來聽到中央領導人透過不同場合苦口婆心敦促香港「告別劏房籠屋」、「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絕不允許任何個人私利影響香港大局」云云,就是不斷重複提醒再提醒我們日積月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固在,改善空間猶在,中央希望香港人要團結一致、集中精力拼經濟、惠民生。站在每一位「獅子山下」的香港市民,最動人心坎一句是「共渡難關」,有如在疫情時經常看到人間有情,共同對抗「疫」境,但當香港的公共財政出現問題,作為香港每一個崗位的持份者或持責者,又有沒有「共渡難關」的心?

講到救國之心,要以韓國為例。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身為亞洲最強勁經濟體之一的韓國外匯儲備大減,不得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援助貸款,韓國民眾在危機時期展現出了團結精神和愛國主義。1998年1月,當局呼籲民眾捐出家中的金銀首飾,為國家補充外匯和黃金儲備。該倡議很快風行全韓國,約350萬人參與其中,佔當時韓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家庭主婦拿出結婚戒指,運動員捐出金牌和獎盃。短短兩個月,韓國民眾捐出了227噸黃金製品,價值逾21億美元。當一個地方有危難,普羅大眾義不容辭捨己救國,的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愛國情懷。「韓國人賣金」例子對於香港人可能太極端,不過心態上還是需要學習的。

要有唯「財」是用的財政策略

除了市民有救國心態,另一方面政府亦要有唯「財」是用的財政策略,可參考新加坡與香港兩地之間政府「還富於民」的理念差距。新加坡的派錢政策注重全民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而香港則主要是「扶貧」,表現在政府主動將福利與扶持低收入階層掛鈎。「全民共富」是新加坡政府施政最大的考量之一,當中包括貧困人口的後代會否遭遇階層固化等問題,雖然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不可能為所有人帶來益處,但李顯龍政府的公共財政理念「是讓老百姓覺得他們跟新加坡一起成長」,並注重經濟發展造成的差異,尤其是容易受到經濟變化影響的那部分人。觀乎香港,公共政策偏向於基層市民原本無可厚非,但對於夾心階層的支援與扶持也同樣應受到重視,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固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也不應過於厚此薄彼,尤其要考慮到去年以來經濟下行對就業環境帶來的影響,應為夾心階層提供更多稅收、教育、養老方面的支援。

本港財政儲備持續收縮,公共開支有增無減,香港社會需要思考「政府錢從何來」,政府需居安思危,將錢用得其所,擺脫像其他「福利主義」國家或地區存在負面因素。如依舊背着「簡單低稅制」的包袱,選擇掩耳盜鈴的態度,而不願意去全面檢討稅務改革或擴闊稅基,恐怕最後只會鞭長莫及、為時已晚。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政牧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