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從何時開始走向「赤字財政」之路?

發佈於

【明報文章】預算是公共財政的基石,是反映政府政治經濟決策的「一面鏡子」,香港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是每年政府過年後直面社會公眾的第一個功課,也是政府施政的核心環節。在面臨千億赤字的情况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節省開支」融入政府財政思路。迄今預算案已經公布一周有餘,香港本地社會對於此次財政預算案提出的「整合財政,節省開支」的思路多持正面觀點。可見,無論從立法會審議財政預算案的專業角度,抑或是基層市民的樸素理解,對於政府堅持實事求是的施政態度,直面當前困難,審慎提出解決問題方法,都是樂見的。

可以說,政府預算報告是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是從經濟學的視角窺探香港這座大都市的運行規律。今年,赤字是香港財政關鍵詞,但今年並不是香港政府面臨赤字財政的第一年,從2019年開始,一直以「闊綽」著稱的香港特區政府就已經開啟了赤字經濟過程。對於赤字金額愈來愈大,政府給出的理由提及過去3年疫情的影響,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旅遊業遊客旅行習慣的變化等等,都構成香港經濟發展受阻、政府財政支出過多的原因。但若冷靜考慮一下,香港經濟何時開始變得如此脆弱,政府財政穩定性從何時開始變差,以至於需要通過政府發放債券來填補赤字?

倘以國際形勢及疫情影響為由

香港上海情况為何對比鮮明?

倘若以國際形勢和過去疫情封閉導致市場情况受影響為由,那麼,上海作為中國另一個金融業發達的大城市,在2023年卻仍是全國唯一實現財政盈餘的地區,盈餘金額722億元人民幣,與香港情况對比鮮明。兩個城市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兩條腿」,對於香港和上海在金融業方面的發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曾指出,「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理論上,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具有「一國兩制、國內境外」的特殊優勢,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外國企業投資中國內地的重要跳板,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道路上相對於上海來說擁有先發優勢。但上海一直以來發展穩中有進,無論面臨外部國際環境變幻,還是內部經濟結構改革的壓力,甚至包括內地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上海政府堅持保持住自身財政的穩固,加強了上海本地市民的信心。對比而言,香港政府卻是走向了另外的道路。

並非全由外界因素影響

政府主動選擇佔比更重

可見當一個政府走向赤字經濟的道路,並非全由外界因素影響,政府的主動選擇往往佔比更重。在經濟學家眼中,一般性赤字更像是政府從宏觀角度調控經濟的一種手段,而並非經濟發展受挫的無奈缺口。但近期坊間卻流傳另一種聲音:香港是否真的需要推行「赤字經濟」?如今香港財政赤字引起各界熱議和市民抱怨的一個重要原因,恰恰是市民只能看到如今香港公共財政的被動性,而看不到赤字帶來的對本地經濟的刺激和推動效應,擔憂過多赤字只能愈來愈拖垮政府,拖垮香港經濟。說到底,香港只是一座城市,無論有再多的標籤和光環,亦或是曾經又如何被推上過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香港的本色沒有變過,香港市民的底色沒有變過,那就是踏踏實實發展經濟,不懼風雨挑戰。論及經濟實力,香港的金融、國際航運、商貿、高端知識服務及生物醫療等非重工科研,這五大產業都是亞洲頂級,這也正是將來香港經濟的增長點。同時,創科這條路香港也還沒有真正走通,堅持走下去,想必將來亦有巨大潛力。因此,在我看來,此次特區政府發放1200億債券,陡然提高政府債務水平,難道如今的香港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緊急到如此程度了嗎?直白來講,政府財政通過這種增發債券方式融資應當更加審慎,歷史上不乏政府被類似舉措拖垮的情形。香港在聯繫匯率下,並無貨幣政策自主權,因此亦無此免於賴債的金牌。舉債大門一開,政府如何根據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原則應對各種開支的要求,這一壓力不僅考驗的是政府,更是對每一位香港市民的考驗。

政府應克服貪多求大之風

基於上段的討論,我們不得不去寄望於陳茂波財政司長在接下來一年能夠兌現承諾,通過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實現香港本地赤字紮紮實實縮窄。眾所周知,解決財政赤字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是節流,減少支出後財政自然能實現平衡;第二個是開源,加更多的稅或政府通過投資營利;第三個方法是借錢,發行債券。對香港政府而言,很明顯第一種方法更為實際,節流效果更加直接。政府亦應當對於不同部門的大項開支加強審核考察成效,實實在在的克服存在與政府之內的貪多求大之風,檢視各部門編制崗位冗餘情况等等,對外縮減開支的前提應當對內也要盡可能每一分錢都物盡其用。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