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江勝:現代社會的不平等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世界銀行警告,2023年全球有7億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預計到2030年,這一趨勢很難有較大的改觀,仍將有近6億的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根據最新的《世界不平等報告》數據,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地球上所有財富的76%。當前,全球經濟恢復乏力、戰火持續,通貨膨脹破壞了能源和食品價格的穩定,戰爭造成了更多的貧困和飢餓,一個貧困普遍存在的世界總是容易發生生態和其他災難。財富積累也間接地出現兩極化現象,中產階層人群數量正在逐漸被擠壓,中產大餅被攤薄,出現分流,要麼向底層移動,要麼向上層移動,往底層移動的多於往上層移動的數量,缺少中堅力量的支撐,兩極化嚴重,這將進一步加劇現代社會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類型

最具代表性的不平等類型是收入、財富和地位不平等。收入和財富不平等顯示了生活水準的最根本差異,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直接影響;社會排斥與包容是地位不平等的最邊緣狀態。

對不平等的理解,可謂千差萬別,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一是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一條倒U形曲線,這意味着經濟愈富裕,就愈平等。二是不平等呈縱向排序,使得不平等的得以維持和延續。三是國家政策的有效性與否是不平等的驅動力,只有實行區域政治一體化,才能有效監管,從而減少不平等。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區分了代際和代內不平等,是停滯不前的社會(階級)流動形式造成了不平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4年提出不平等的4個趨勢,認為除了收入和財富不平等,還有終身不平等和機會不平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終身不平等視為衡量不平等的程度,不是基於某一年,而是基於個人的一生;機會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與社會流動性之間的相互聯繫。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社會經濟議程中不平等問題是縱向因素;機會不平等是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人們根據其他人為何獲得、怎樣獲得這些收入來批評不平等的機會主義。

如今,隨着世界各地對可持續發展愈來愈重視,人與人之間公平的重要性不僅集中在社會經濟問題上,還集中在環境問題上。這樣一來,碳不平等的想法就變得至關重要,因為它將可持續性的底線與更美好的未來相結合。可持續性促進代際和代內公平,這意味着不平等是可持續未來的絕對社會弊病。

衡量不平等的尺度

衡量不平等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有基於政策的不平等度量原理,如:阿特金森原理、道爾頓人口原理等,也有基於統計學方法,如:堅尼系數、羅賓漢指數等,多種方法與文獻為判斷不平等提供了大量的科學依據,以及提出了比較好的應對措施。

衡量財富分配不平等最流行的方法是通過羅倫茲曲線。羅倫茲曲線顯示,如果曲線與完全相等的45度線重合,則存在完全相等;相反,如果曲線在水平軸上,則存在完全不平等。此外,大家比較熟知的是堅尼系數,因為它比較簡單,所以其成為世界上最常用於衡量不平等的工具,堅尼系數的「警戒線」是0.4,超過這條「警戒線」,容易引起階層對立和社會動盪。然而,堅尼系數常受到批評:它沒有考慮到社會福利功能;它不能分解或累加,在轉移之間具有不平衡的敏感性;它可以通過完全不同的收入分配獲得相同的堅尼系數值。

不平等有它的多維性,衡量尺度也應與時俱進,為了更好地理解未來的不平等概念,需要把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其中,作為衡量不平等的工具。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成為解決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重要抓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次級具體目標在消除不平等方面有着巨大潛力,相信一旦形成成熟的可持續發展指數一定會成為衡量現代社會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指標。

減少社會不平等

減少不平等需要變革。世界各地為了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作出了許多努力,盡力縮小富人與社會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消除極端貧困和飢餓,需要加大對醫療、社會保障、教育和體面工作的投資,特別是要關注年輕人及其他弱勢群體。

一是振興國家。財富和貧困不能孤立地對待,因為它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面。貧富構成「零和博弈」,對財富的分析不能與貧困分開,因為財富的集中導致了對人的剝削,而剝削是貧困的一個基本要素。一個充滿活力和效率的國家是對抗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國家內部不平等的最佳機制。通過振興民族國家,使其高效和有效,打破私人壟斷,規則民主化,對超級富豪和公司徵收新稅,從而大幅縮小超級富豪與社會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二是可持續發展有助於減少社會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而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推進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構建更加包容的社會,培育更具韌性、更和諧的地球村。社會可持續性關係到當下和未來,特別是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對於實現減貧和共享繁榮至關重要。這些集中到一點,就是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不僅要減少世界各國內部的不平等,而且要通過國際社會合作機制減少國家間的不平等。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江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