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香港的獨特優勢還在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筆者近日與一名朋友聊天,感慨如今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似乎已消失殆盡。筆者相信,這同樣也是很多關心香港未來發展者的心中所困惑憂慮的。

香港的獨特優勢何在,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尤其最近幾年,內地城市發展迅猛,外部環境又逐漸惡化,香港似乎成了一塊「夾心餅乾」,曾經的「滬港」、「星港」之爭,再次被擺上枱面。

內地城市競爭力趨強 惟港不必妄自菲薄

內地大城市的競爭力確實愈來愈強。單以GDP(本地生產總值)論,2023年就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超過3萬億人民幣,高於香港。撇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基礎建設等硬件條件不說,海南的離島免稅優惠,就令香港「購物天堂」的金漆招牌有所褪色;從節日假期港人蜂擁北上購物潮中也可看出,深圳的服務業已經在很多方面把香港比了下去。

但是,香港依然擁有一系列內地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在香港,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進出流動沒有限制;英文和中文均是香港的法定語言;香港是自由貿易的理想地——無配額、無關稅、無例外;香港對銷售、資本增值、股息、遺產均不徵稅;香港資訊自由流通,可接觸所有國際媒體和社交媒體……這些優勢,至少在可以預見的中短期內,內地沒有哪個城市可以超越;即使有個別情况,也只是暫時的或在極小區域範圍內。香港不必妄自菲薄。

商機處處 關鍵是要有眼光行動

而且,香港是中國境內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地區,天然地在處理與英美法系相關聯的法律事務上獨具優勢。日前全國兩會閉幕,其間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就提到,延長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港澳律師內地執業試點工作期限。也就是說,從2020年開始的這一試點正在繼續,凡符合條件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在取得內地執業資格後,就可以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的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從事一定範圍內的內地法律事務。筆者身邊,就有好幾名律師朋友在取得內地執業資格後,進一步拓展了業務範圍,尤其當下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漸成現實,令他們的工作、生活都更加方便。可以說,聯通中外的商機處處在,關鍵是要有眼光、去行動。

在因應外部環境變化時,也是同理。誠然,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英美試圖對華「脫鈎」、「去風險化」,對香港的制裁和「封殺」也愈來愈多,甚至將香港等同於內地。但不可否認的是,多年的經濟全球化,已使中國經濟與美歐經濟深度綁定,美歐很難像對待俄羅斯那樣對中國施行全面封殺。

2023年,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確實有所下降,「外資撤離中國」之聲不斷。但不容忽視的是,去年內地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達53,766家,同比增長39.7%。近日又有不少跨國公司高管表態,認同「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只要這些跨國資本繼續不願、不能放棄中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中外的優勢,就會繼續存在。畢竟,相較於新加坡,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與內地的連接度,香港皆更勝一籌。

不可對中央「等、靠、要」

當然,在面對惡化的對華環境時,香港也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間人」角色。譬如,對於無端的指摘與抹黑,香港可以嚴正回擊;也可以想一想,如何發揮自身與西方世界的貼近性、親和力,讓美歐民眾看懂和理解一個真實的香港、真實的中國。

當前,香港立法會已經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條例草案做了首讀及二讀,全社會對今年內通過相關立法已有共識。除此之外,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拼經濟、改善民生。如上所述,香港的獨特優勢依舊存在,但香港不能再「食老本」,更不可像內地某些被扶貧地區曾經所依賴的對中央「等、靠、要」,而是要「振奮起來、精明起來、行動起來」。在「一國」前提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兩制」中資本主義制度的那一面,是長期保持香港之獨特地位和優勢的根本。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