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萬志宏:「科教興港」號角已經響起——解讀小學新科學課程改革

發佈於

【明報文章】「科教興國」戰略是國家在1995年提出的基本國策,這一國策深刻影響了全國科學教育政策和課程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國民素養,為近20年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反觀香港基礎教育階段,對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夠。自1996年小學科學科併入常識科後,比對周邊地區科學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存在很大差距;小學科學教學也出現愈來愈文科化的趨勢。去年10月施政報告宣布,常識科於2025/26學年起分拆為人文科與科學科;同年11月政府頒布《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擬定稿)》;緊接着在今年2月頒布課程框架定稿。這樣的速度和效率,在香港課程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筆者感到「科教興港」的號角,在東方之珠已隱隱響起。本文將着重闡述小學新科學課程框架的四大特點,在此基礎上探討新課程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

新科學課程的四大特點

相對之前的常識科,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框架總的來說有四大特點,包括螺旋式課程設計、強調科學本質、重視工程設計和突顯家國情懷。

(1)螺旋式課程設計

小學新科學課程框架在第23頁明確指出,39個不同課題以螺旋式分佈在小學6個年級。螺旋式課程設計的主要特點,是學科主題會在課程不同年級中重複出現多次。例如天氣現象,之前在常識科只是於3年級或4年級出現一次;而在新課程中的2、3、4、5年級都可以見到。此外在螺旋式課程設計中,同一主題再出現時,其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會有一定的提升。所以我們可看到,新科學課程的內容組織是三維的立體結構,有利於學生對科學形成系統而深刻的理解。

(2)強調科學本質

科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科學知識和技能當然重要;認識科學本質、體會科學精神更為重要。這是新科學科的另一個特徵。在課程框架的課程宗旨部分,及各範疇學習重點部分,都用了不少筆墨闡述科學本質教育的重要。科學區別於其他學科之處在於:觀察和實驗證據在科學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科學實驗需要公平的重複測試;科學知識的發展源自新科學證據的出現。當然,科學探究的過程也需要創造和想像。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本質的詳細闡述,是對錯誤的科學教學方法之一種警示——科學的教學不是怎麼教都可以的!科學課的教學必須體現科學本質,必須令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精神。

(3)重視工程設計

本次新科學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把工程設計列為小學科學學習的一個重點。之前很多教師對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的理解有一個誤區,以為STEM教育就是資訊科技。其實國際學界的共識是,工程設計才是最自然實現跨學科統整的方法。編程是人們解決問題的一種工具;而工程設計是人類利用科學、技術、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4)突顯家國情懷

有人說科學是沒國界的,但科學教育一定是有國界的。通過科學課培養愛國情懷,是科學教育應有之義。愛國情懷的培養,有顯性說教和隱性滲透兩種方式。目前的研究發現在價值觀教育領域,隱性滲透會更有效。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智慧,知道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曲折歷史,認識國家近年在航太事業、太空探索、基礎設施建設的卓越成就,這些活動都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愛國主義情感。當然,學習這些內容不能只靠文字和圖片,而是要配合更加沉浸式的學習方式(例如參觀、虛擬實境體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目前新小學科學課程的這些特點,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也順應國家發展的歷史洪流,將會對香港社會帶來3個方面的提升。

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影響

第一是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於2018年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中,香港15歲青少年之科學素養在最高的第五和第六組別的比例為7.8%,是內地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三分之一、澳門的二分之一。公民科學素養已成為香港在區域競爭的一個明顯短板。

新的科學課程強調科學本質、螺旋式課程組織,這樣的課程設計將有助提升小學畢業生科學素養,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學科學課程改革,進而最終會表現在未來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第二是未來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是新時代競爭的核心。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早期培養尤為重要。新課程重視工程設計,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出明確方向,並清晰描述了各年級的螺旋式階梯。若這部分內容實行得好,一定可以在小學階段種下創新種子,為香港儲備創新力量。

第三是跨區域協同創新速度的提升。綜觀新課程框架,不難發現國家科學課程的影響。螺旋式課程設計、科學本質、工程設計,無不是國家科學課程中的重點。基於這種課程的共振,在不遠將來我們將看到跨區域(尤其是大灣區內)的科學教育合作交流。家國情懷的融入,將進一步催化這樣的過程。教育和人才的交流,將最終提升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速度和效率。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科教興港」的號角已響起。筆者希望本港科學教育界能以新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為起點,抓住時代機遇,為香港的又一次騰飛貢獻微薄之力。謹以此文與一眾科學教育工作者共勉!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萬志宏]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