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管浩鳴:緊急修理「2元優惠」水龍頭

發佈於

【明報文章】由「嬰兒潮」變成「中年潮」、「中年潮」變「老年潮」,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陸續踏入退休年齡。香港人口嚴重老化,政府社福開支相對要提高,其中一項是「2元乘車優惠」。2012年推出政策時,希望鼓勵退休長者多點出行,不「宅」在家中,對銀髮經濟及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初時合資格年齡訂於65歲,2022年擴展至60至64歲。這群長者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只需付2元,其餘由政府補貼;而公共交通不斷加價,相關開支近年翻倍,對庫房造成壓力。

香港公共財政要唯「財」是用,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公共財政與長者友善出行取得平衡下,盡快檢討2元乘車優惠,是負責任政府的做法。香港市民就是喜歡「均真」,是非分明、經濟利益分明,不含糊,誰也不佔誰的便宜。當然港人是精明的,哪裏有優惠就去申請、去使用,特別是政府提供的補助,心態上就是認為「應該給市民的」、「應該要給市民更多」。

公營機構須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筆者認為,在社福機構角度下,當然為受助人爭取愈多愈好,但現時福利、教育、醫療三大政府開支驚人,社會持責者有必要向受助市民清晰表達政府財政困難,受助人亦要支持政府開源節流,將錢用得其所。

此外,從筆者眼中的各公共運輸機構角度來看,政府給它們的差額補貼看似「袋袋平安」,惟該筆錢其實嚴格來說是公帑,並非天經地義地收取作為該公司的收益。筆者建議政府檢討政策時需考慮列明補助條件,例如將補貼的一半作為社會福利用途,否則在公司申請加價時需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如條件未能整體地達標,或需每年調整補助金額,甚至對補貼金額設上限。

筆者認為,一所公共運輸機構,特別是港鐵作為公營機構,須切實履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之理念。一個良心企業除了賺錢之外,還須做到拉近與基層市民、弱勢社群的距離,在勞與資、貧與富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共建和諧社會。

2元乘車優惠計劃推行多年,於2023/24年度開支約40億元,較2019/20年度的13億元增加逾兩倍。眾所周知,開支如潑水出去般容易,但要立即收緊卻何其難,就如水龍頭扭開了就愈開愈大,現在「扭爆」了就要讓水喉師傅用更多時間修理。

可考慮逐步增至5元

社會上有不少專業的「水喉師傅」,他們對於優化2元乘車優惠建議有不同方向,例如對補貼上限封頂、限制搭長途車次數如每日只可用兩次或改為車費折扣等,筆者認為都可以考慮。此外,亦可考慮將優惠時間及次數納入建議之中,例如研究於非繁忙時間才提供2元乘車優惠,上班上學、下班放學時間只能用半價乘車優惠,畢竟港鐵及巴士等交通工具已按原先班次「出車」,載客量已固定。有關建議方向,其引導性可令更多2元計劃受惠者在非繁忙時間出行,除可有效分散人流,亦可提升交通工具運載力,邏輯上運輸機構利潤會相應有增長。

除了於繁忙時間禁用2元乘車優惠,筆者認為亦可以考慮對「2元」加價。筆者翻查了一些資料,發現推出2元優惠計劃時的2012年,一般全程的過海巴士成人收費是9.8元;12年後的今日則是12.1元,加幅達23%,但計劃一直沿用2元優惠乘車。在未來公共交通工具不斷加價,及此消彼長下,增加長者出行成本實在無可厚非。例如優化政策的首兩年增加至3元,其後逐步因時制宜增至5元為目標;加上配合教育市民有效使用公共財政資源,相信社會大眾較容易接納加幅及變動。

再做調研分析 實踐精準扶助

早於2018年8月,勞福局委託一所顧問公司就2元優惠計劃開展檢討,該研究於2020年初完成,但所得數據與建議只停留在5年前。5年後的今日,社會結構與政策導向均有所不同。筆者認為,政策需要優化,調研需要數據,德政背後當然要深化研究細節,建議當局與大學專家或獨立顧問公司再次合作,利用科技蒐集大數據,從而準確分析,實踐合乎社會整體利益的精準扶助。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法政牧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管浩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