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船遲又遇打頭風 安危之本在人心——TikTok爭奪戰、中外角力和「23條」的討論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美近期的一個熱門新聞,就是美國要搶奪短片平台TikTok。處處可見,中國不斷努力提升綜合國力,而美國大力卡壓,已是近年國際常態。這令我想起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的話:「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中國該如何應對?內地經常號召人民團結、一致對外,相信無人反對,但關鍵是怎樣才能做到?這又令我想起宋代名儒程顥的話,「安危之本在人情」(見《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人情者,人心也!得之將興,失之將衰!

(1)應付美國霸權的內外方法

──美國看見TikTok影響巨大,認為「會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所以不擇手段要搶到手,否則它就要「死」。這種欺壓行為已非首見,美國對待盟友也是這樣絕情,例如日本的東芝和法國的阿爾斯通,都先後被美國弄垮(詳見《明報》3月16日社評)。此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海嘯,也是美國和美商引發的。可見,美國為自身利益而不惜犧牲別國,轉嫁危機,令別國「船遲又遇打頭風」,已非今日始,必須譴責。

──不過,從宏觀和長遠角度看,倒不用太擔心,關鍵是應對是否得法?從鄧小平的「24字戰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到江澤民的「悶聲發大財」,以至胡錦濤的全方位外交,已逐步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以GDP(本地生產總值)計算,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美國GDP(2.86萬億美元,下同)是中國GDP(1911.49億)的10多倍;到了2022年,美國GDP(25.44萬億)不多於中國GDP(17.96萬億)一倍。即使中國近年受壓,但抗壓能力已不像以前那麼薄弱,外交合縱連橫的能力也大大加強,這類例子俯拾即是。

──但值得重視的是:中國花了多少氣力和代價,才有上述成績?如今,即使中國仍可上升,惟難度倍增(包括自己製造的困難),是否應該多想:如何減少不必要代價和無謂的損失?少走彎路,才可延續一氣呵成之勢,而不至於中途泄氣、漏氣,甚至斷氣?

俄羅斯也面對這類問題。它曾與西方國家走得很近,七國工業集團、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年它的參與和影響,比後期的中國還要大。但後來因為普京的「宏願」(西方視為「野心」),經常出兵和引起紛爭,雙方才關係惡化。內地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馮玉軍直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於俄羅斯自身。」這些經驗都值得中國警惕。

──中國在硬實力迎頭追近之時,軟實力仍遠遠落後。中國曾認為,soft power(軟實力)不重要,sharp power(銳實力)才重要。後來,有外國媒體形容中國是「silly power(愚實力)」,帶有蠻力的貶意。所以,內地學術界最近有研究提出,中國在抗美欺壓的同時,是否可以逐步調整策略和步伐?重拾鄧小平「24字戰略」的部分內容,相信不用「悶聲」也可以發大財。這樣對國對民更有好處。

(2)反擊外國 靠實力也靠理據

國際問題都在實力上過渡,一點不錯。但除了實力之外,現代政治也講求「折學」:用道理令對方和民眾折服。所以,中國在反對美國時,必須注意不要犯類似的錯,例如:

──美國搶奪TikTok,雖說是「為了國家安全」,但也是利之所在,用空手入白刃之法,奪得盈利豐厚的企業,置於自己的可控範圍內,一舉兩得。這樣的巧取豪奪經常出現,有時利用大幅罰款,有時強迫轉讓股權,手法層出不窮,在美的商界也很詬病。

中國既反對美國搶奪TikTok,那麼,中國有沒有用類似手法對待本國的民營集團?會否擔心它們「財大氣粗」甚或「富可敵國」,因而「特別關照」?在近年的例子中,不排除當中有財團的問題,但是否全是財團的問題?不知道,只知道說不清,這更是民間無力駕馭的問題。如果有法律以外的因素,則是另一種自減國力發展速度的「行船偏遇對頭風」了。

──美國指中國透過TikTok影響美國社會,但不讓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在中國落地。中國反駁:TikTok願意配合美國的政策,惟美國企業不願接受中國的審核監管,也不肯將中國市場的伺服器放在中國。

表面上,這是平等對待的問題,不應有雙重標準。但外界更關注的是,TikTok的用戶主要是美國用家,而美國電訊企業在中國的用戶則主要是中國公民,這就涉及用戶安全的信心問題。眾所周知,美國也有嚴密監控,但無論中國怎樣解說,「對中國有信心問題」就是問題,不是一句「沒有可比性」就令人放心。

──在國家安全問題上,中國指西方國家的法律更嚴,如果外國指中國的國安法律限制公民權利和自由,那是雙重標準。一般人不會否定這個角度,事實也許如此。但人們更關注的是,雙重標準也有寬緊之分,如何盡量找到適合國情和國民認同的標準,始終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即使跟中國友好的俄羅斯,也在找尋它的方向,所以不妨平心靜氣的處理問題。

(3)爭取民心的辯論技巧

──回到本港《基本法》第23條的問題上。強弓疾箭、快馬加鞭,已不能多說了。無論如何,也要多想讓市民信服的理據,才能「安危之本在人心」,日後執行時才比較順暢。但在討論過程中,卻有不少言論「可圈可點」。

例如,「批評者沒有來過香港,不了解香港情况,那些批評只是亂罵而已」。這種論調引伸到「沒有到中國的人指摘中國,也是不能成立的」。外界聽了這些話,只需輕描淡寫反問:「內地很多『小粉紅』也沒有到過美國,但他們罵美國卻罵得那麼起勁?」此外,「到過」與「了解」是兩回事,跟「理解」更可以是千里之遙,三者並無必然關係。所以要多注意邏輯,更不要問別人來過香港多少次了。

又如,談到民主不是絕對的,保護國家安全的第23條有其必要性。原則上沒有問題,但外界會問:民主確不是絕對的,惟首要的問題是:現實中有沒有民眾公認和接受的民主?23條是否或應否連民眾公認的民主標準也要排除?這些問題都沒有統一答案,但要說服市民,必須找到強而有力的理據,而不是蒼白的原則。似實還虛的語言,只是配合需要的辯論技巧,而不是撫服民心的良藥。

──在23條的審議過程中,的確有些問題和界線是民眾關心的,澄清了有好處,至少可以立此存照。但毋須諱言,也有不少發言是向權力來源說的,才會出現那些不貼民心的內容。

──最後值得一提,在23條討論時出現一些「假消息」,這確是應該批評的。惟這又令人想起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說的:「(現在黨內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這是對長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種懲罰。」總之,安危之本在人心,才是必由之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