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香港有保留發展夜經濟的旅遊資源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近來大力推動「夜經濟」、處處「夜繽紛」,方向正確;惟現時的政策,是否已為提振「夜經濟」帶來足夠力度?甚至,不是慢性消滅旅遊資源?

飲食,是每一個地區的旅遊業以至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本人不敢妄言大牌檔最能代表香港夜間美食,不過從不同的電影取景場面,以至「抖音」、「小紅書」的網紅推薦,本港大牌檔以至街邊的小販小食,似乎頗受旅客青睞,不少人都視之為本港地道飲食文化代表。數間屹立數十載的大牌檔,每到晚上就門庭若市,旅客比例甚高。

政府牌照政策 似對小販大牌檔不友善

惟政府的相關牌照申請和存續處理,似乎對這類經營並不友善。

現時的熟食小販牌照只允許直系親屬繼承;即使是持有「助手牌」或參與營運多年的老員工,也難以繼承其牌照,食環署也甚少公開接受牌照申請。以油麻地廟街旁的吳松街臨時熟食小販市場為例,其地處旅遊區,檔位理應甚受歡迎;惟據本人了解,部分檔位因原本持有人身故,部門亦以條例所限為由,拒絕有志者承繼牌照。檔位由部門收回後即丟空至今,既浪費資源,又減少工作機會。

除了大牌檔,截至去年8月31日,全港流動小販牌照也僅餘282個,政府亦多次表示不再簽發新的流動小販牌照。現時持牌營運的,多是老邁甚至體弱的長者,其在寒風和烈日下的不倦努力,雖見堅毅,但實在惹人憐惜,欲傳承後輩又困難重重(現在連「助手牌」也不能申請),擺賣時亦易有阻撓(去年曾有九旬婆婆被沒收炒栗子車,即是一例)。這樣的手藝、擺賣特色和美食回憶,終將流失。這對旅遊業或整體市民而言,究竟是利是弊?

市民飲食文化 應好好保留宏揚

環顧四周旅遊熱點,中國大陸、台灣、泰國等地都有其具特色的夜間美食/市集,既能吸引外地旅客嘗鮮,也能滿足本地饕客,原因就在於它們能營造出獨特的本土味,讓旅客「接地氣」。試想像在香港品嘗泰國泰奶冰沙或台灣古早味黑糖刨冰的時候,會吃出曼谷鐵道夜市或台北師大夜市的風味嗎?同理,正是旅客身處當地、吃着當地傳統美食時,才會衍生出對當地的獨特記憶,對當地的飲食以至風土文化有更具象的感受。港人酷愛旅遊,也常去這類夜市,自然能理解箇中體會。

香港號稱「美食天堂」,當世界各地美食都匯聚於此的時候,香港一般市民的飲食文化也應得以好好保留、傳承、宏揚。

有意見認為「賣魚蛋燒賣發唔到達,買股票先發到達」。香港固然是金融經濟社會,股市創造的經濟體量亦當然比避風塘炒蟹來得大;不過當飲食文化都不受重視,甚至遭打壓的時候,市民的味蕾回憶又是否能以金錢衡量?為旅遊業製造的飲食資源,是否又不應被重視?

新加坡也是金融經濟發達的都會,其小販文化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當地的小販熟食中心幾近是旅客必到之地。正是因為新加坡政府對小販行業有完善的牌照管理以至培訓制度,「銅板美食」也可以成為當地的飲食名片,向旅客提供優質而特別的選擇之餘,也為中低層百姓提供價廉物美的日常生活。

值得深思的是,當炒栗子和煨番薯都快要絕迹時,是否在全港18區千篇一律的大商場內的連鎖食肆,就是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食呢?抑或這只是城市發展和政府有力規管小販下的無奈選擇?當這些商場食肆都加入大牌檔和霓虹光管等老香港元素作裝潢,以招徠食客的時候,為何這些原本在香港市面就能見到的獨特文化元素卻漸漸流失?與其在雕欄玉砌下勉力展現大牌檔文化,為何不於實實在在的環境中,傳承屬於集體回憶的地道飲食文化,讓大眾體會當中獨一無二的文化內蘊?

重新審視小販政策

值得政府社會探討

此外,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雖高,但基層年輕人不一定能從傳統教育再到就業市場得到很大的向上流動機會。美食製造或傳統手藝,並非在一般文法中學或大專課程能夠學到,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成績優秀,又或滿足或有志於金融銀行創科這類行業。從小販中給予年輕人多一個學習手藝的機會,也是政府扶貧乃至文化創新的一條出路。現今不少飲食名號店舖,也是從一輛手推車、一個「走鬼檔」發展而來。時代雖異,創造的飲食喜好卻已跨越時代。

從旅遊業發展、傳承本港飲食及手藝記憶,或青年發展等方面的考量下,完善小販牌照制度、放寬對大牌檔和流動小販牌照的續牌及重新開放申請,肯定有利香港整體發展。倘香港囿於成見,繼續抱持「街邊嘢唔衛生」、「影響市容」之類的陳腔濫調,繼續扼殺小販的發展可能,而非積極有為發展地道經濟,長遠來說,香港損失的可能不止一兩種街頭美食。重新審視現在的小販政策,是政府和社會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歲月無聲,當掌握手藝的人老去時,除了食物技藝帶來的風味,怕是原有的人情味和煥發的旅遊價值,也將隨時間消逝。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