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23條立法之後:拼經濟、拼民生

發佈於

【明報文章】《基本法》第23條立法通過後的當日,特首突然親臨立法會發表講話,向市民及立法會表示,23條立法之後,特區政府會全力拼經濟、拼民生。

過去一段時間,特區政府官員常解說:政府施政困難,是因為受到反對派的阻撓、立法會拉布、黑暴事件等。而到今日完善選舉制度、23條立法,政府施政的政治壓力,基本上治理好,「受政治拖累」的說法已經不成立。政府已沒有理由不作為,更沒有道理不能為。那我們就要向特首及官員「追功課」——拼經濟、拼民生已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交出功課。

今日香港面對的問題,是經濟前景不明朗、找不到經濟發展軌道。另外,政府面對財赤,又要應對各項民生需要,包括人口老齡化,殘疾人士、照顧者及精神健康等服務需求,精準扶貧工作等等。要拼經濟和民生,那政府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訂5年發展藍圖

讓大家看見未來

拼經濟、民生,首先要有願景,政府要制訂未來5年發展藍圖,建立社會對未來的信心。過去政府提過不少發展計劃,有些已不了了之;有些做了,但掌握不到有什麼成就。近年政府提得較多的是「一帶一路」、大灣區、創新科技、盛事經濟、自由行,當然還有國際金融中心。對於這些項目,大部分市民都摸不着頭腦、看不清未來;當中也有不少令人覺得「虛」,都是煙花效應、雷聲大。

政府要交的功課,要由「虛」變「實」,提出的5年發展藍圖最少有兩項指標:(1)對GDP(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2)對就業職位的增長,特別是青年就業。這些才能說明發展成果。如何做,可以有多種方法;但達到效果,才是最重要。KPI(關鍵績效指標)不是只說明做了什麼,更重要是做到什麼成果。

另外,政府的外在阻撓減少,現在到政府自身要打通任督二脈。政府施政的很多問題,源於自己的綑綁及部門之間的關卡,以致效率差、做得差。3名副司長是否需要發功,帶領各部門做好政策、與時並進,並互相協調?倘政府的內部機器老壞,只會事倍功半。

拉近官民距離 爭取民心

政府近年搞了不少盛事活動,但總有不少市民發出噓聲,他們看政府什麼事情都覺得不順眼,這說明社會上仍有市民對政府抱負面情緒。當然,當局可以對這些情緒置諸不理;但社會瀰漫這種負面情緒,並不利於政府施政。因此,爭取民心是特區政府馬上要做的工作。

特區政府要拉近官員與市民的距離——是的,官員已懂得善用社交媒體接觸市民,但這些接觸都是遠距離的,在網上世界是不能夠拉近大家的良好感覺。不如到街上飲吓涼茶、行吓市集、做吓晨運,這會與市民有更多接觸。

有調查指出問責官員的民望走下坡,官員是時候去加強與市民的關係、強化政府的認受性。大家應多離開辦公室,到處走走,不要只在辦公室搞facebook和Instagram。

融入多元參與 聽取不同聲音

今日的議會及各諮詢委員會,聲音未夠多元化;多是支持政府的聲音,有點「圍爐取暖」。如果政府偏聽,對事情就會多了盲點,施政就變得粗疏。從近期的垃圾徵費事件,就看到政府在執行有關措施時粗枝大葉,愈談愈多問題,結果要延後執行。

因此,政府要抱更開放態度。政府在諮詢市民意見的過程中,容納不同聲音,多聽不同意見,至少各諮詢委員能夠邀請不同政治立場及不同政策觀點的人加入,衝擊及擴闊政府政策思維,令施政以民意為依歸,而不是單憑長官意志。

完成23條立法,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新開始,是要開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將來。因此特區政府要交出功課、立法會要做好本份、市民要抱有信心。未來要做的工作,比完成23條立法更多、更具挑戰性,所以現在仍未是慶祝的時候,但我們可以為可見的將來而感到高興。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