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大科技時代 中美博弈怎麼博?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前,人類似乎正經歷科技變革的大時代,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引發生產工具革命;基因編輯技術已實際應用於醫療領域;航天技術不斷突破,開啟宇宙新的探索;「腦機接口」的實現,引發人們更多遐想……革命性的技術多領域「開花」,令人應接不暇。

當前或許也是美國對華科技戰最激烈的時候。今年以來,美國國會已提出20多個與中國有關的法案,涉及電動車、綠色能源、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據統計,近5年美國國會提交的涉華法案比過去28年還要多。近期,美國眾議院通過要求字節跳動剝離對短片平台TikTok控制權的法案,更是引發廣泛輿論關注。

美國的霸權焦慮情緒

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愈演愈烈,是其維護技術霸權焦慮情緒的折射;而美國的焦慮不是沒有緣由。

首先,有數據表明中美科技差距在不斷縮小。韓國科技部近日發布的評估結果顯示,從50項「國家戰略技術」來看,若將美國發展水平列為100%,其他經濟體的科技發展水平依次為歐盟92.3%、中國86.5%,中美科技差距首次縮小到3年。

近年中國科技發展迅速,目前中國在6G、新能源等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實現了國產大飛機、大型郵輪等製造業領域技術的自我突破,並在量子通訊、航天、基因編輯領域有開創性的研究進展。在去年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企在華投資的三大關鍵領域——半導體、量子計算和AI,中國均有一定發展實力。

此外,中國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頻出,更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將技術和產業緊密結合,形成技術、政策、資金能夠凝聚合力,擁有良好創新生態的「技術性社會」。

其次,當前科學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對中美科技競爭前景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科技變革的大時代,世界走向變得難以預測。比如近年人類的幾項技術突破,AI技術的突破可能改變現有生產關係;新能源技術的突破可能改變當前能源格局;此外還有量子通訊、基因編輯、區塊鏈……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除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都對現有社會有顛覆性的意義。

而多領域出現顛覆性的技術,並非偶然。有分析認為,相對於以個人或小團體興趣、私有財力為驅動的「小科學時代」,如今所有政府都意識到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願意投入大量精力、資源。目前世界主要科技國家,都選擇投入相當資源在多個領域推動研發,因為創新某種程度上是概率問題,多頭並進才更有可能迎來技術引爆點。因此當下的中美科技競爭,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線性的「你追我趕」,而是充滿變數。這也決定了中美科技博弈是一個長期、動態的競爭過程,這顯然增加了美國的焦慮。

線性思維應對科技競爭 勝率有多大?

美國的焦慮,源自保持其技術霸權的執念,希望把自己設置為人類發展的上限,於是選擇更加激烈的方式壓制中國科技發展。實際上,這種壓制發展的邏輯,對美國自身也造成巨大傷害。由於各項限制政策,美國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速度連年下降,美企利潤的增長愈來愈多地依賴與科技進步無關的收益。美國部分盟友,也對遭受「相關脅迫」多有不滿。更重要的是,用線性思維去應對「大科技時代」的競爭,用圍堵方式去限制路徑不可預測的科技發展,某種程度上是賭博心態,贏的概率有多大?

中美兩種姿態 折射策略差異

當前美國參議院還在審議剝離TikTok的法案,但北京已開始為中美科技交流牽線搭橋。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邀請不少美國科技企業代表參會,並設AI、「大健康」等專題論壇,交流搭建平台。兩種姿態,反映的不僅僅是營商環境的溫差,也折射了科技博弈中的兩國策略差異。

近年,中國多項政策旨在降低他國對華科技合作的制度、規則和政策成本,同時注重提升他國技術、資金、人才流向中國市場的回報率與共贏感。例如擴大服務業開放,讓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獲得與國內企業同等待遇,並允許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牽頭負責科技創新項目等。

以更開放姿態擁抱科技合作,才能不斷創造新的可能、加速科技更新、增加突破性創新的機率。中國的做法,似乎更順應「大科技時代」的發展邏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