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政府主動釋出善意 才有助社會復和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會議前召集人林煥光先生早前接受「蛻變計劃」訪問,呼籲社會接納「反修例」被捕年輕人。2019年至今5年,一些年輕人或仍在囹圄,或已獲釋重投新生,但亦有部分正在審訊中,或未獲得起訴通知。

對於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央和特區政府已有定調,區區不敢妄加評論。最近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得到更好保障。社會各界是否更有空間討論接納反修例釋囚,讓他們重獲新生?

被捕者重獲新生 有益社會發展

反修例被捕者涵蓋不同年齡層,但相信以年輕人為主;尤其是在兩所大學的衝突中,不少被捕者皆為在學學生。這些學生或因被捕而中斷學業,或失去獲得專業資格的機會;一些年輕在職人士,亦因此中斷事業或失去專業資格,等待審訊期間以至獲釋後,或需轉行營生。

年輕一代被捕而中斷事業,尤為可惜,他們本應有更多空間貢獻社會。區區感謝一些大專院校承諾協助在囚或獲釋學生完成學業。然而對於已經離校的青年,政府、僱主和各類專業機構,又有沒有空間接納他們,協助他們重投新生呢?

林煥光先生在訪談中提及「不認為任何年輕人激進」,「最重要是從錯誤中學習」。即使官府不同意他們的違法行為,亦應理解他們對社會的熱誠和具行動力。至於一些中老年人,本已有一定的經驗、技能和社會地位,因被捕而失去發揮空間,未免浪費。倘能加以引導和紓解,讓他們有更大發展空間、發揮所長,對社會是否更有益?至於如何推行,值得政府、社會各界有更多討論和思考。

談及復和,始終「一隻手掌拍唔響」。一方面懲教署推出更生計劃,讓在囚者有機會主動改善;更重要的是政府需更進一步釋出善意,帶動復和氣氛。最近兩三年,考慮到維護國安,特區政府持強硬態度,自能理解;但不免使公眾錯覺政府常「喊打喊殺」。即便在愛國者之間,如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曾於立法會批評政府在民生問題採取強硬態度,亦被特首李家超指稱令他聯想起「2019年黑暴」、「軟對抗和反動力量所用的形容詞」,難免使公眾感驚訝。

要談2019年的復和,除了檢討政府在早期回應民間訴求的效率和手段,不可不提警方民望曾一度跌至新低(註)。針對警方執法的社會爭議,監警會於2020年中發布專題審視報告,曾提出52項建議,例如請警務處重新審視使用武力的指引、改善警員執勤時的身分標識等。

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曾責成保安局跟進;2020年保安局亦曾公布召開跟進會議,當時的保安局長正是現任特首李家超。然而4年過去,似乎未見相關跟進和改善的公開資料。要重建市民對警隊的信心,似乎亦猶如遙遙長路。

重建社會信心 用心發展經濟

一方面是在社會上處於弱勢的釋囚和民眾,另一方面是掌有執法和行政權力的政府及立法會。在反修例事件的5周年,政府和立法會應行多一步,推動措施鼓勵更生、撤銷未起訴的個案、公布警方跟進項目,讓公眾看到善意,才能重建社會信心,大家用心發展經濟,使香港回到正軌。

在保衛國安的「嚴」與社會復和的「慈」之間如何拿揑,本就是政治的學問。截稿之日,正見報章報道人稱「第二代美國隊長」的馬俊文,因23條立法修訂《監獄規則》,未獲扣減最多三分之一刑期、於周一提早獲釋,暫未知出獄日期。懲教署不評論事件,但似乎使公眾感到:我們是否在嚴懲犯人,而非鼓勵新生?要談復和,正要官民雙方都珍視社會和諧、有意修補。還請當權者行出第一步,自然水到渠成。

註: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