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韓俊賢:基建工程屢蹉跎歲月 政府須務實壓縮成本

發佈於

【明報文章】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市拓展的先決條件往往都是基建先行;但若都市發展之後,本來的城鎮大動脈——主要公路網絡——已不敷需求,再拓展道路網便是當務之急。政府早前提出的運輸基建發展藍圖表明以鐵路為骨幹,惟事實上道路交通仍有龐大需求。倘道路網未能與時並進,城市發展恐怕也會受窒礙。

政府近日本欲將沙田T4主幹路工程提交立法會爭取撥款,惟因造價過高引起爭議,最後當局決定抽起申請。早在1990年代初,當時亞視有一個搞笑節目《開心繼續笑》,由盧海鵬和林建明主唱的主題曲便有一句「難得沙田唔塞車」,反映當時僅有獅子山隧道作為新界東部唯一連接市區的主幹道時,當區進出必塞的苦况。隨着新界東北發展,城門、大老山、青沙等隧道和幹線,在這30年內相繼通車,塞車情况稍有改善;但近年馬鞍山及新界北區人口不斷增加,塞車之苦卻儼然復活。

這種幹道增多、塞車依舊的情况,最主要成因就是瓶頸位置的產生。就城隧和青沙的沙田出口而言,幾乎每逢黃昏必塞,成為該段道路使用者被迫接受的時間預算成本。以往吐露港公路方向為例,青沙和城隧車流因為匯集於大埔公路近沙田站的一段,加上該區似乎連續10年仍在進行的道路工程,便成為一個重要的「擠塞地標」。而T4主幹道的設計,以及過往其他曾被地區人士反對的前期版本,興建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分流該段道路的車輛,以減少擠塞。

真正從善如流 可減地區阻力

筆者理解3月23日《明報》社評所指,過往一些民生工程總會有些「小我」問題,而不願為「大我」犧牲,令基建不能上馬,蹉跎歲月。我們相信無論持何種政見、立場,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的確要顧全所謂「大我」。然而政府過去在規劃一些嚴重影響居民的道路設計前,又確實未能使應有的持份者充分參與,讓他們提出意見。當局倘能真正從善如流,而非形式上辦些諮詢會「過過場」,相信在項目接近落實時,地區阻力不會太大。

沙田T4工程現在產生的爭端,除了是指因為地區上的意見而窒礙上馬,還有工程花費複雜昂貴,在政府出現財赤之下被質疑是否合理;而當局將項目提上立法會前,似乎無預期會出現有關爭議,在零預備的情况下政府匆匆收回。

年月所帶來的成本上漲,雖然屬必要之惡,成本增加似乎早已寫在牆上,但預算翻了幾番至近72億元,銀碼之大卻的確令人咋舌。筆者過去曾就一些地區項目與當局打交道,過程中政府往往會就不同情况提供替代方案,務求項目盡快上馬。T4項目蹉跎多年,其間經歷各種質疑而被迫擱置、研擬、再提出的過程,筆者相信諸如噪音、空氣污染等問題,政府工程師會有解決方案;剩下的問題就是當局是否願意提出可以壓縮成本的替代方案,讓項目及早上馬。

退一步說,是次T4事件帶出的相關風波,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歸根究柢就是政府在不同項目的設計階段有否開誠布公、廣納民意。過去曾有不少在社會討論的幹線公路工程,也因不同原因沒有落實。例如曾被命名為10號幹線,即現在研究中的11號幹線,當年曾被視為大嶼山尤其是機場進出市區的第二通道。每逢青嶼幹線發生意外,總會有人想到為何無替代道路。當然,屯赤通道早已竣工通車,而11號幹線亦如箭在弦。不過回想早在20年前,民主黨就已提出或支持相關建議,可惜當年政府無吸納意見。

為未來着想 不應吹毛求疵

對政府庫房和市民所納的稅款,無論代議士還是一般市民,都應持續監察,立法會更不應該是橡皮圖章。在必須開源節流的當下,政府的技術官僚便應審慎把關,令資源用得其所;而具前瞻眼光的政治人物或社區人士,亦要細想在都市持續發展的情况下,一旦基建跟不上前進步伐,每蹉跎一日,將來就可能面對更苦惱的困境。為未來着想,便不應吹毛求疵。

作者是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俊賢]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