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從桌球明星挑戰賽 看盛事的公共政策面向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一連3日的香港國際桌球明星挑戰賽(桌球明星挑戰賽),由首日起已爭議不斷,被指票價昂貴、安排混亂、延遲開場等。就算是最貴的3380元門票,也有部分座位與球枱呈水平線,視線欠佳。主辦單位事後也不諱言:最好的角度是回家看電視。

據說主辦單位並沒有辦桌球賽事的經驗,過去的業務主要是推廣非主流運動。有人將這次爭議與「美斯風波」比較,指兩次活動都被宣傳為「盛事」,球迷高價購入門票後卻大失所望。

政府並無以「M品牌」加持這活動,有辦大賽經驗的中國香港桌球總會(桌總)也沒有「落水」,整件事可說是私人活動、商業行為。雖有網媒發現活動出現在政府的「Brand HK」盛事列表中,但比起兩個月前的足球友誼賽,因為「盛事列表」而購票支持「桌球明星挑戰賽」的人應該相當有限(而賽事整體入座率也只有兩三成)。正因如此,爭議未直接波及政府。活動雖不涉任何公帑的投入,政府亦未明言支持,但事件卻帶出了盛事背後的公共政策面向。

「盛事氛圍」的影響

以盛事重振香港的國際地位和旅遊業,是恢復通關以來的頭號大事之一。本年初政府宣布香港今年將舉辦逾150項盛事,可見盛事「數目」是政府宣傳重點,甚至是它的KPI(關鍵績效指標)。數目以外,政府以公帑支持盛事亦不遺餘力:M品牌活動資助加碼、由盛事基金贊助的「Chubby Hearts」和康文署贊助的「teamLab:光漣」等,背後投放的公帑也是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計。

這種氛圍下,必會有更多機構渴望成為盛事「搞手」,哪怕是沒有太多相關經驗的機構,都會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不過有心歸有心,機構的表現如何,卻成疑問。除質素外,在這個「盛事周期」中,一些主辦單位到底是抱着怎樣的心態和目的籌辦盛事?

桌球明星挑戰賽的安排釀成風波後,主辦單位發言人提到賽事欠M品牌和桌總支援,難免有「混亂」。該活動門票最平也要880元,最高要3380元,主辦方明言是參考「美斯價」(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前的香港世界桌球大師賽門票只需100元到580元,同樣有奧蘇利雲登場)。這些回應,或多或少反映了主辦方對政府政策的理解:現在有人主動「搭台」,而香港需要更多盛事,政府應冠名贊助。

商業活動安排不周 影響形象

雖然某些盛事屬私人活動,但並不代表這些活動能夠舉辦的條件及其影響,與整個社會無關。國際知名的運動員或明星是否願意來港,出場費固然重要,惟香港本身的聲譽、成功經驗和觀眾質素,也是其吸引力來源。正因兩年前桌總舉辦的香港世界桌球大師賽取得空前成功,打破桌球史上最高入場人數的世界紀錄,香港如要再次舉辦大型桌球盛事,吸引海外和本地觀眾入場、邀請球星的難度必然大減。

同樣道理,雖說這次風波的矛頭不是指向政府,但盛事被指安排混亂,必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貨不對辦的情况再次發生,市民以後是否仍有信心購買高價門票支持盛事?假如再有同類事件出現,香港舉辦盛事的能力亦難免會受質疑。

體育盛事與體育發展的關係

盛事帶出的另一公共議題,就是體育盛事與本地體育發展的聯繫。記得兩個月前美斯臨時缺陣,那一星期的社交媒體都被這單新聞「洗版」。筆者身邊就有球迷坦言:作為一個球迷,與其花精神「食花生」,倒不如關心港隊在省港盃的表現,因為那是實力相若,而港隊又真正有機會捧的盃。

筆者帶出這一點,並非因為看不到盛事的好處(事實上,盛事也有助培養觀眾群),而是希望指出:在邀請國際體育巨星到港表演時,關心本地體壇的市民,也希望看到香港年輕運動員能夠同場獻技。正如筆者在上兩次專欄所及,發展深度旅遊與本地文化保育,必有正面關係,前提是政府政策不純粹是為了吸引旅客來「打卡」,而是有心長期經營,讓文化資源累積。唯有這樣,為吸引外來人而發起的一連串活動和措施,才不會與社會發展割裂。

提及過去成功的盛事時,局長提到香港世界桌球大師賽;而在兩年前大師賽盛况的背後,香港桌球代表隊正面對一個難題:2022年政府修訂A級精英運動資格,運動項目需在2010至2030年內,曾參加或有機會參加3屆亞運或奧運,才可能入選A級項目,否則會降至B級;降級後,運動員將失去五至六成的訓練補助。桌球自2014年起連續3屆未納入亞運項目,消息亦指2026年名古屋亞運也不設桌球。即使桌球將於2030年重返多哈亞運,在現行制度下,項目還是可能被降至B級。桌球在香港有特殊地位,人才輩出,無緣參加亞運實乃非戰之罪,應酌情處理。

為推動桌球發展,政府去年建議修例放寬青少年進入桌球館的限制,讓他們能夠從小就得到訓練機會。這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惟精英運動資格框架,卻對體育項目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本地桌球運動員如因喪失大筆資助而無法長遠發展,那即使政府未來肯投放資源舉辦桌球盛事,也無法彌補資助斷層所導致的損失。體育盛事要辦得成功,並非只靠大灑金錢,亦視乎這地方對該項目是否抱有熱情。觀眾和運動員要有熱情,才能創造真正的盛事氛圍。

盛事綜合症

盛事的規劃及其影響,向來都是公共政策研究與城市研究的題材。學術上有「盛事綜合症」(Mega events syndrome)一詞,指的是大型盛事(如奧運會、世博、世界盃等)不會只有好的一面。盛事除了對主辦國或主辦城市的日常生活、物價產生影響,對於該地的公共財政、城市基建、大型場地使用率等,更會帶來延後的效應。

香港的盛事規模,當然不是奧運級數,籌劃過程也不涉重要基建,但我們同樣可借鑑「盛事綜合症」反映的問題:太過強調盛事的效益、低估當中涉及的成本,同時又高估受益的人數等,都是一些地方過度追捧盛事時容易出現的盲點。香港能否靠盛事走下去、如何確保盛事有質素而非盲目追求利潤、如何令盛事真正帶動本地文化和體育發展、把大量活動都冠以「盛事」之名又會否導致失焦等,都是由桌球明星挑戰賽風波所帶出,而又值得檢視的公共政策議題。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