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德文:莫斯科恐襲後:警惕不理性危機

發佈於

【明報文章】3月22日晚,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郊的克羅庫斯城音樂廳(Crocus City Hall)發生槍擊事件,造成百多人死亡。事件發生後,美國和烏克蘭都急於撇清與自己的關係,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主動認責,俄國則指摘烏方難脫關係。此後一周,俄烏衝突烈度明顯提高。從目前情况看,雖然查清此次事件的真相還需更多時間,但烏克蘭危機參與方在戰爭中的理性卻面臨嚴峻考驗。

「血債血償」邏輯 俄烏衝突恐升級

自烏克蘭危機發生後,雙方保持起碼的「戰爭倫理」和「戰爭默契」。此次莫斯科恐襲的近憂,是俄烏雙方在作戰目標和手段方面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在「血債血償」邏輯下不斷升級戰爭烈度。「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方高層頻繁給烏國乃至北約劃出俄方不得不動用核武的「紅線」。結果這些紅線被對方悉數突破,俄方一退再退,簡直把「核武紅線」劃成了「人行道」。核武作為終極威懾性的武器,「威脅使用」已打破了思想和言語上的禁忌。若雙方在核武器事態上持續升級,或釀成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不可預知的外溢風險。

此次莫斯科恐襲的遠慮,是恐怖襲擊的成本如此低廉,損害卻難以估量。據俄方發布的消息,此次恐襲的參與者竟然僅為100萬盧布(約8.4萬港元)就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而且到行兇時還只收到一半「佣金」。按照這個價格,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說自己沒有承受遭遇恐襲的風險?價格低廉的恐襲不僅會大幅提高各國反恐成本,而且會給各國的社會心理造成嚴重影響,成為人類文明的嚴重威脅。

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無國家可獨善其身,更無人能從中真正獲益。在反對恐怖主義這個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是短視和愚蠢的,甚至可能把人類文明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正因如此,中國始終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即使在戰爭中、遭受恐襲時,也絕不能用恐怖主義手段對手無寸鐵的平民實施無差別殺戮。人類的底線是非常脆弱,需全人類共同遵守與呵護,以免形成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新時代中國倡導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核心內涵是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訴諸理性和克制,以相互尊重為基礎,以公平正義為原則,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形成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性局面。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和平與發展始終是世界人民的首要價值追求。和平是發展的前提,而理性則是和平的條件。

從三方面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把國際關係訴諸理性,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需要始終從以下三方面發力。一是化解敵意,減少猜忌。在國際關係中摒棄陣營對抗、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通過對話協商、互諒互讓,逐步消除國際行為體之間的敵意和猜忌。

二是對話交流,減少誤解。全球化增強了各國之間的互動,但也容易出現更多誤解和分歧。各國應充分利用多邊機制和雙邊渠道,增進互信,減少誤解。

三是促進合作,強化互信。在國際關係中,合作是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基本途徑,各國應在共同應對全球性之挑戰的過程中增進互信、實現共贏,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所有戰爭最終要藉政治解決

烏克蘭危機已逾兩年,戰况依然膠着。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取得的進展非常有限,但戰局變化同樣也非常有限,只是造成更多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已。據俄國和烏國民間組織分別統計的數據,開戰以來俄國軍人傷亡已逾32萬,而烏國軍人傷亡應在25萬左右。烏東前線已成為二戰後吞噬人類生命的最大「絞肉機」;繼續這樣打下去,衝突不僅會使交戰雙方付出更高代價,亦會使交戰範圍擴大、戰爭手段升級和外溢風險增加,而且根本不可能令交戰雙方達到各自目的。

戰爭是政治失敗的結果,但所有戰爭最終都要政治解決。從理性和人道角度看,烏克蘭危機只能政治解決。國際社會應想盡一切辦法使兩國盡快停火,通過談判解決爭端,而不是藉此達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因為,沒有國家可以從別國災難中真正獲得可持續的利益。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德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