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城中兩個熱門話題:消費疲弱、垃圾徵費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來兩個話題鬧得熱烘烘,都有討論的價值。

內地訪港旅客消費大不如前

第一,是香港的消費市場為什麼這麼疲弱?有補救辦法嗎?香港自去年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內地來港旅客多了,數字雖未及新冠疫情前,但街上明顯多了說普通話的遊客。不過令人失望的是,這些訪港的內地旅客,消費能力不僅比前下降,而部分訪港的目的並不在消費,只為到幾個內地網站推介的景點,算是「到此一遊」,「打卡」完後便返回內地,不在香港過夜,花費之少被冠上「窮遊」之名。

內地旅客振興不起香港的消費,本地居民又是否可以多出一分力,令市面不至如此冷清?港人疫後的消費開支,其實與疫前差別不大;無奈隨着客觀環境變化,在過去一兩年,港人消費模式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結果造成今天消費疲弱的局面。

這種市面冷清清、食肆相繼結業的情况,看來一時三刻也無法扭轉過來。就算政府急忙推出各項刺激消費措施,效果並不顯著。那麼,什麼客觀環境的變化令本地消費疲弱?

留客之道:香港是一個可以一遊再遊的地方

一是港人到內地消費已成趨勢。港人為什麼喜歡到內地消費?近日已有不少評論,筆者想補充的是︰港人到內地消費,主要是吃、喝、玩、樂,這些也是內地吸引港人的地方。不過,怎樣特色的美食,多吃幾次,便會有不外如是的感覺;第一次到主題樂園玩得開心,多去幾次,便有點厭了。為吸引港人繼續到內地消費,相信內地商人也會絞盡腦汁,盡量發揮內地優勝之處。單是吃、喝、玩、樂的滿足,吸引力不會長久。

北上消費是方興未艾,還是短暫的現象?現在難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隨着交通網絡愈來愈方便,香港在各方面融入大灣區,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與其呼籲港人留港消費,不如好好檢討香港本身的吸引力。這樣無論內地或外國遊客,都會覺得香港是一個可以一遊再遊的地方。遊客欠缺到香港旅遊的動力,除了香港消費昂貴之外,相信是香港實在「冇乜嘢睇」,否則政府不用每月舉辦煙火表演吸引遊客。至於「盛事之都」,或許可以增加香港的吸引力,惟盛事猶如興奮劑,頻率太密,就不是盛事。香港能夠吸引遊客,說到底,還是香港有條件讓遊客舒舒服服的玩幾天。

講到這裏,不得不提日本。日本所以吸引遊客,除了日圓貶值、交通方便、服務周到等外在條件,更重要是無論旅客到訪多少次,總可以找到再次到訪的理由。日本仍會是港人旅遊的熱點,就算日圓匯價回升,港人遊日的興致不會減退,近日每百日圓兌港元曾報5.1,不少港人已大量「入貨」,足夠未來幾年之用。

幾十萬人離港 削弱消費

香港消費疲弱的另一個原因,是最近兩三年,港人移民英國、加拿大、澳紐,估計數字在30萬至50萬人之間。這些港人離開,自然削弱香港的消費;還有他們在港的親友,就算沒有假期,有空也想去探望在外地的子女和朋友,這是人之常情。香港少了這幾十萬人的消費,市道怎會不受影響。

總言之,港人北上消費成風,也難抗拒日本的吸引力,加上要與移民外國的親友保持聯繫,香港消費疲弱是意料中事。不要把責任推在食肆和零售業的員工身上,批評他們服務態度惡劣。其實在薪酬沒有實質上調的情况下,他們近年的服務態度已大有改善——筆者最近在一間連鎖快餐店吃下午茶時,有員工主動遞上紙巾,以前是沒有的。香港基層工友的工作已十分辛苦,不要埋怨他們了。

適合時間才推行垃圾徵費 說不通

另一熱門話題,是討論了20年的垃圾徵費。政府原本決定在今年4月1日實施;日期逼近時,政府決定推遲到8月1日。為什麼政府要推遲?看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釋,卻引起公眾諸多揣測,有認為政府要打退堂鼓,如今連原先支持垃圾徵費的政黨也要求政府延後推行甚至擱置。

筆者認為,政府絕對不應把垃圾徵費實施日期一拖再拖。其實,涉及公眾利益的政策,很少有什麼適合推行的時間。大家應記得多年前,政府決定禁止公眾在室內抽煙,食肆老闆群起反對,不少市民也認為措施不可行,食肆員工亦擔心與食客爭拗。那時,政府沒有讓步,雖然初期容許食肆劃分吸煙區,惟最終室內全面禁煙,市民也逐漸習慣了。所以,要等到「適合時間」才推行垃圾徵費,是說不通的。

至於說垃圾徵費擾民,哪有公共措施不會引起公眾不多不少的不便?如果市民提出種種困難,垃圾徵費便一再拖延,但就算再過多幾年,市民的困難相信還是沒完沒了。

其實,只有政府落實推行垃圾徵費,才能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找出解決困難的辦法。例如有意見認為,現有廚餘收集機數目不足;惟就算大量增加廚餘收集機,問題是否就可以解決?現在單憑想像沒有意思,只有落實推行,才能找出最可行和有效的解決辦法。

另一關注的問題是,垃圾徵費雖有助環保,可減少市民丟棄垃圾的數量,不過垃圾徵費會增加市民負擔,因為要用錢購買垃圾袋,對基層市民來說,每月幾十元的額外支出,也是一個數目。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市民對我說︰如果每天要用錢買垃圾袋,他會把垃圾丟棄在街上,因他不想花這筆錢;怎樣處理垃圾,是政府的責任。

使垃圾徵費得到市民接受的建議

總的來說,再去爭拗何時推行垃圾徵費,意義不大。政府應盡快明確公布,措施將於8月1日實行。而為了令垃圾徵費能夠得到市民接受,筆者有以下建議。

(1)在「先行先試計劃」完成後,政府應宣布實施的步驟,並在汲取試驗計劃的經驗後,清晰列明實施細節,解答市民近日提出的疑問,及政府將會推出的應對辦法。此外,在8月1日推行垃圾徵費之前,政府應推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務求每一個市民都知悉其中的內容和細節。

(2)政府應推動各區區議會組織簡介會,回答地區人士和居民對措施的質疑,解釋政府的環保政策,及垃圾徵費的意義和作用。另外,關愛隊應「上門」協助市民解決個別困難,及減少他們的憂慮。

(3)對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共約120萬市民,發放「購買垃圾袋」補貼(數額可參考試驗計劃所得數據),為期一年,一年後檢討。這樣,經濟有困難的市民可得到紓緩。

最後,垃圾徵費只是政府環保工作的一環。過去政府的環保工作實在做得不理想,尤其是回收工作,常使市民失望。筆者曾看見清潔工友,把分類環保桶內一切可回收的物品,全部扔進垃圾車斗內,頓覺自己支持環保的習慣實在白費心機。

總言之,政府不做好環保工作,休想市民會跟隨。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