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國樑:改革香港中學體制 鞏固教育樞紐根基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備受矚目,是首屆有內地考場以「先行先試」模式同步舉行,使內地考生人數增至約1400名;另外就是首屆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開考,以取代通識科。可惜在這些振奮人心的改變以外,由本月初開考至今,接二連三發生各種爭議事端:先有耗費公帑自行開發的第二代公開考試支援系統(PESS2)出師不利,當中首度應用的「監考易」和「報到易」有無法正常運作的情况,隨後又出現泄漏試題疑雲,接着亦有不同科目答題簿的部分內容被上載到內地社交平台等。

雖然後兩者看似是不可控的偶然事件,但當看過考評局管理層回應有關系統失靈的態度時,就不期然會令人萌生懸念,認為問題根源可能來自既守舊、又欠缺第三方監督的「山寨文化」主導管理所致。倘強調DSE有多具國際認受性,那一個嚴謹的考試制度又何以容許備受質疑的情况出現呢?

去年施政報告重點提到,要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增強高等教育界別的政策與資源配置,環環緊扣本港擴大招商和人才引流的整體發展綱領。然而相關政策未涉獵制度性的更新措施,例如推行全面性的中學課程及教學體制優化改革工程,以此深入鞏固香港國際化教育產業的基礎切入點。

社會整體教育水平

能否配合政策發展?

現時全港共有512間日間中學,只有100多間以全英文授課,約一成多是直資中學,當中9間提供國際文憑課程(IBDP)選擇,另外也有30多間國際學校提供約2.1萬個中學學額。除DSE之外,在港也可參與作升讀大學用途的其他國際認可課程考試,包括IBDP、IAL、SAT及AP。當中IB課程特別受眾多家長垂青,原因是課程以跨學科教學模式進行,倡導國際化思維、文化理解和全面教育,強調學術嚴謹性和個人發展。另一個外在因素,就是可見的香港全英文授課中學數目佔比太小,不足以應付本地家長需求;有能力負擔較高學費的家庭,就會為孩子安排選讀較具挑戰性和可塑性的IB課程。

至於現有DSE課程,跟內地高考課程編制較接近,而且有中文版選擇,又相比高考科目的難度低,還具備國際認可的大學入學條件,因此吸引了一批內地合資格學子為避開龐大的高考競爭對手之下轉投DSE,令近年相關應考人數趨升。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完全具備打造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先天優勢,但背後社會整體的學術教育水平,能否配合政策發展提供原動力呢?據最新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結果,香港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基本能力,均全線落後周邊地區,包括澳門和台灣;港生閱讀能力更跌出全球首10位,而新加坡學生在3項範疇均列第一。再者,現時香港大部分中學都以中文授課,無可避免學童能夠接觸到的英語氛圍大大減少,然而在國際大都會生活,是否應保持高度融入國際通用語境之中呢?

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香港應編訂「國際版中學文憑」,雙管齊下塑造一個全面性的國際教育品牌。但現行中學課程及教學體制能達至這個目標嗎?相信仍有好大距離。

官員需有前瞻眼光政治智慧

英國現任首相上台之時,有鑑於當地16至19歲的中學畢業生之閱讀理解及數學運算能力,相比周邊國家同齡人士偏差,儘管現行的高級程度(A-Level)和高級技職會考(T-Level)分開運作剛踏入第四個年度,但仍不怕被扣上「朝令夕改」的污名,決斷地推行中學教育改革方案,投入政策和資源從現行小一體制開始實施,並計劃在2030年推出首屆「高級英國標準」(Advanced British Standard)考試。

筆者讚賞英揆辛偉誠的前瞻眼光及藝高人膽大的政治智慧;同樣,香港也需要一個類似的問責官員或團隊。倘真的要成就香港的國際教育品牌,只是吸引人才來港,成效短線,還應對香港教育體制做一次矯形優化手術,使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基礎打得更堅固。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國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