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政府試行智能系統實時分辨識街道水浸 甯漢豪指水浸難消滅 盡量減影響 (17:05)

發佈於

政府交代應對極端天氣措拖。發展局長甯漢豪今日(16日)表示,當局已完成逾百項小型渠務改善工程,並將應用科技,試行以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况,亦會增加與抗洪相關的應變隊伍。甯漢豪指,世界各地皆不會以消滅水浸為目標,強調政府的目標應為在水浸時減低對市民的影響為目標。

至於應對山泥傾瀉,甯漢豪表示,本港有逾6萬個人造斜坡,除現時每年一次恆常檢查,以及每5年由工程師負責「大檢」外,當局在去年的特大暴雨後,發現本港有約500個斜坡,屬旁邊無建築物,但有通道通往建築物,為便市民出入,已就有關斜坡進行特別檢查,至今過半斜坡已完成巡查,當中約5%需要進行簡單維修工桯,預本月底可完成其餘巡查。當局亦已在各區完成120項地區小型改善工程,包括改善入水口、加建路邊集水溝和排水渠等,而渠務署正在進行11項較大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預料2024年至2030年分批完成,另外,當局擬在本月內將向立法會申請7項雨水排放改善工程的撥款,工程地點包括黃大仙和港島東區。

甯漢豪說,為應對水浸,將會加強應用創新技術,渠務署用於監測洪水風險的遠程防洪裝置會由300個增至320個,亦會於今年內包括位於元朗和尖沙嘴試行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况。她說,當局亦會針對交通安排加強監測和警示,渠務署已在去年起全港8個沿岸低窪地區增設警示標誌,並與路政署和運輸署合作在多處具水浸風險的行車道試行設置警示標記,當水浸達至標記水位,讓部門和駕駛者可以作出交通調度安排。她同時透露,與抗洪相關的應變隊伍已由去年144隊增至160隊,運作地點由去年13個增至逾30個,以便在暴雨和颱風來臨時,可調配將會在基地出發作部署。

繼去年出現「500年一遇」暴雨,今月初將軍澳亦出現暴雨所致的水浸。被問到有否短期措施應對相關情况,甯漢豪稱,世界各地皆不會以消滅水浸為目標,強調政府應對水浸時,應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為目標。政務司長陳國基亦回應指,渠道淤塞大多並非渠道本身的問題,而是有垃圾沖至渠道所致,故未能完全避免暴雨引致的水浸,並形容今次將軍澳大雨嘅水浸是「好好的例子」,各部門協調合作,「希望邊度有水浸,就邊度即刻派人去做,盡快將件事解決」。此外,甯漢豪指,如招牌等建築物外露的扣件,可能在暴雨或颱風有墜下風險,因此當局除恆常檢查外,將會今年起每年挑選大約360幢樓,進行外牆檢查,當發現有危險將進行緊急工程,希望在今年6月前可完成當中約240幢樓的檢查。

發展局亦會在極端天氣期間,啟動緊急應變系統,整合和調配相關人員及承建商,而相關承建商由去年43個增至66個,屆時可動員1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