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日韓三國 「抱團」優於「內捲」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於5月26至27日赴韓國首爾,出席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是次會議時隔4年5個月再度重啟,在當前複雜局勢下,已走過25年的中日韓合作機制,邁出了艱難而富有遠見的一步。

此次會議既有雙邊也有多邊安排,為各方提供了坦誠對話、增信釋疑的契機,為三方務實推動、擴大合作提供了平台,也為這一合作機制正常化凝聚了共識。筆者以為,中日韓三國關係若能夠藉此止損止跌,匡正、錨定方向,將是亞洲之幸。

「政冷」持續降溫 牽連經貿關係

多年來,三國關係的總基調是「政冷經熱」;但近來,在「政冷」持續降溫的影響下,經貿關係開始呈下降趨勢,民意氛圍亦陡轉直下。2023年中韓貿易總額為3107.37億美元,同比下降13.5%。2023年中日貿易總額為3179.98億美元,同比下降10.7%。綜合多國民調數據,中韓、中日民眾對彼此的觀感均處低位。國家間的信任赤字與國民間的好感赤字相互影響,拖累三國關係進展。

三國困局,有歷史恩怨的累積,有集體認同的缺失,也有新區域格局下現實競爭層面的「內捲」、「內耗」,更有外部因素的離間和牽制。

儘管日韓都有戰略自主意識,但兩國對美國均存在依附心理。在美國制華戰略佈局、霸權壓力和價值觀外交的誘拉下,美日韓同盟關係不斷升級。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日韓參與其中;美國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日韓在列,並配合美國在晶片生產和出口上封鎖、圍堵中國大陸。去年8月,美日韓舉行大衛營峰會並發布多份文件,在涉台海、南海等問題上,多處劍指中國大陸。

而隨着中國近年來於科技領域迅速發展,並向價值鏈中上游攀升,日韓在汽車及其零部件、半導體等產業上對華技術優勢下降,競爭面擴大,競爭心態抬升。日韓亦深受冷戰思維影響,在安全觀上強調自身絕對安全,隨着中國國力增長,愈發將鄰國視為防範對象。

但中日韓是搬不走的鄰居,地理和文化上的親近性,使三國合作具備天然優勢。對發展的追求、對危機的共禦、對改善周邊環境的需要,及對亞洲的共同責任,是三國合作的內生動力。1999年中日韓首次領導人會議,誕生於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此機制引領下,三國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於經貿、科技、環保、非傳統安全等領域均取得豐碩成果。三國間貿易總額從1999年的1300億美元左右,增至2022年約8000億美元。多年來,三國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的協商機制,也為地區和平與穩定注入了正面力量。

重塑集體共識 積累民間互信

2023年,中日韓三國分列全球第二、第四和第十四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全球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經濟規模佔亞洲的70%,是地區穩定與繁榮的核心變量。

此次會議重啟,開了個好頭;但三國間的信任、團結與穩定的合作,依然任重道遠。筆者以為,重塑集體共識、積累民間互信尤為重要。中日韓曾在民間社會積累起對彼此的興趣和善意,未來需在國民中建立對彼此的正確認知,為國家間長久合作奠定基礎。

於新形勢下,三國合作雖競爭面上升,但在老齡化與少子化、人工智能等共同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上,又形成了新的合作增量。已歷時12年談判的中日韓自貿區,若能夠達成,將形成更加先進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成為亞洲與世界經濟的新引擎。

三國峰會有助消除「新冷戰」陰雲

於日趨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中日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需關照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的亞洲方式,給三國處理彼此關係提供了參考。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日在山東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釋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號。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料將推出更多務實舉措,將為中日韓合作提供更大動能。

中日韓關係外溢效應超出三邊。領導人會面本身就是對「陣營對抗」敘事的回應,有助消除籠罩在東北亞上空的「新冷戰」陰雲。三國用實際行動推動恢復互信、激活內在合作潛力,也將為推動東亞、亞太等更大範圍的團結與合作,起到示範效應。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