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敬國:推行MiC建築法 是否正確取向

發佈於

【明報文章】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是一項創新建築方式。透過「先裝後嵌」概念,預先在地盤以外的廠房生產立體組件,並完成飾面等工序後,才送往地盤裝嵌,能夠減省現場施工工序,從而降低受天氣和人力資源等影響,亦有效管理質素、提升生產力及安全性;加上生產可與地基工程同步進行,每裝嵌一樓層一般僅需數天,可把施工期壓縮最多近半。

多個全球研究發現,使用MiC可減低90%現場施工工序及80%建築意外,更可節省20%至50%施工時間。組裝部件生產標準化,更帶來環保效益,例如減少85%建築廢料、5%能源消耗量及3%溫室氣體排放量。

本地的推動措施

為協助業界應對人手不足及生產力下降等挑戰,政府自2017年起積極推動高效建築科技,例如要求基本工程指定建築物,由2020年4月起採用MiC。此外,公營機構如房委會及市建局等,亦已開始採用或試行MiC。

除透過公營項目先行先試,政府亦推出各項舉措,例如在2018年撥款10億元設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又於2022年額外注資12億元,支持基金持續運作和優化措施。此外,屋宇署、地政總署和規劃署已發出聯合作業備考,豁免10%的組裝合成樓面面積計入總樓面和上蓋面積,另豁免4%的組裝合成樓層計入建築物高度限制。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指出,發展局轄下的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將在短期內制訂多項措施,包括成立建築研發及測試中心,推動行業加強應用MiC。

應用MiC的限制及顧慮

這種「快、靚、正」的建築方法看來非常吸引,然而又有什麼主要限制?

一、技術因素:因應在地盤施工時間縮短,發展商需在規劃初期確定建築物佈局,變相減少在建築期因應房地產市道變化而調整設計的彈性。雖然現正於東涌興建樓高46層的私人發展項目正使用MiC,而英國及新加坡最高的MiC建築亦分別為50層及56層,惟如何以MiC興建類似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環球貿易廣場的摩天大樓,技術上仍待驗證。

二、財務因素:在香港,一般建築合約訂明物資運抵地盤後,承建商才可收回相應款項;但在MiC建築模式下,承建商需預付大量資金來生產組件,這將構成龐大財政壓力。儘管發展局已發出備忘錄,涵蓋適用於所有公共工程的MiC預付款項,紓緩承建商現金流壓力,惟對私人發展項目的財務支援仍欠力度。

三、運輸因素:預製組件體積龐大,加上本港道路闊度一般僅3.3米或更窄,因此運送過程相當艱巨。運輸署於2022年發出指引,協助業界申請「特長貨物」和「特闊貨物」許可證,彈性容許車輛運載寬度超過2.5米的大型組件。一般寬度不超過3米的MiC組件可在日間運送,該署亦會因應個別申請,考慮相關道路交通情况等因素,去決定是否進一步放寬貨物寬度限制。因此MiC組件一般需局限於3米或以下,以免需耗時向運輸署申請許可證。

政府優化措施 方能鼓勵業界廣泛採用

創新乃建造業的其中一個成功關鍵。作為行業最大領導者,政府繼續向業界全力推廣先進的建築技術,絕對是正確取向。因此,筆者建議當局採取下列措施,讓行業更廣泛應用MiC:

(1)推動MiC採用「國標」物料,並與「英標/歐標」相互認可:本地建築物料規格一般以英標/歐標為標準,隨着內地建造業技術及質量水平與日俱進,加上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如果政府能夠認可及採納國標對等英標/歐標,則承建商便可從內地採購MiC組件,從而降低成本,促進行業廣泛應用。

(2)提倡本土生產部分建築組件:為減省物流運輸涉及的時間和成本,當局應盡快落實在北部都會區為MiC組件提供生產和儲存用地,既促進與大灣區協作,又能推廣MiC。

(3)擴大本地MiC人才庫:可參考新加坡在2020年推出MiC專業人士轉職計劃,向工人提供培訓津貼,協助其轉投預製工作;同時,應加倍投放資源培育本地MiC設計專才,相信能夠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

作者是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敬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