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教育

教局教家長支援子女 警惕潛在精神疾病警號

發佈於

【明報專訊】學生精神健康有賴家長支援。教育局昨公布《家長教育課程架構(中學)》,教家長以4個核心範疇支援青少年的發展需要,包括關注子女精神健康,提醒家長應警惕子女「潛在精神疾病警號」,包括睡眠欠佳、體重下降、違反規則、拒絕上學,以及出現自殺念頭。

《家長教育課程架構(中學)》(下稱中學架構)設4範疇,其一範疇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愉快及均衡的發展」,附有示例包括簡報、家長筆記,當中討論如果子女因感情問題而自殘,家長可如何理解和支援,包括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並帶領子女寫下痛苦和不快的情緒(見表)。

中學架構提到,青少年常見精神健康問題的徵狀包括持續悲傷或絕望、煩躁和易怒、難以專注、出現無法控制的擔憂和焦慮,以及缺乏動力和興趣。架構中呼籲家長如發覺子女睡眠欠佳、體重下降、違反規則、拒絕上學,以及出現自殺念頭勿掉以輕心或獨自承擔,舉例可找學校教師和學校社工支援。

架構又指出,至少一半的青少年精神健康狀况未被診斷或未獲治療,因此家長應學習及早識別,「如青少年出現多種持續並影響日常功能(如學業成績或社交活動)的徵狀,便應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全面評估」。

架構亦教導家長以3種同理心,與青少年子女相處。其中可以使用「情感同理心」,與子女的情緒產生共鳴,舉例可向子女說「你一定為明天的考試感到很緊張吧。我也為你感到緊張和壓力很大」。另一「認知同理心」講求從子女角度看事物,家長可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認為老師很吝嗇」。至於「共感行為」則透過具敏感度的反應表現出同理心,例如家長可說「我看得出你這幾天心情不好,所以我會盡力讓你有更多獨處的時間,不被打擾」。教育局下月將舉辦3場簡介會,向持份者介紹中學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