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打開垃圾:無限制vs.有限制 Freecycle平台 各自努力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不論是垃圾徵費措施,還是社區自發的減廢行動,只要是涉及民眾的事情,就會有爭拗和懷疑。政府宣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後的第一周,我們邀請3個freecycle(免費贈物)行動發起人或負責人,談談這個在香港實踐了12年的概念。面對價值觀衝突,怎樣能令環保一往無前。

簡介:垃圾收費計劃討論足足廿年,這減廢火車頭原訂今年8月開動。5月底,政府再次宣布暫緩計劃實施,但港人仍可多想一步,看見垃圾打包後的成本,從源頭減廢,多多回收。這欄目邀請社會各界打開朝夕相對的垃圾,一同設想在不遠的將來,人與垃圾將經歷不一樣的關係。

Freecycle緣起

Freecycle的其中一個先行者是美國人Deron Beal。他在20年前用電郵呼籲朋友換閒置物品,發展成網站,再擴展到全球。在香港,這個概念由facebook群組Oh Yes It’s Free(OYIF)的發起人林梓晴(日青)引入。按規矩的多寡為平台分類的話,OYIF是最無限制的一個。我們另外採訪了fb群組「屯門元朗FREE得起」的管理人Circle,以及聖雅各福群會二手物品配對平台GOODS-CO團隊,他們建立了兩套在地freecycle文化,為贈取物訂立規則。

Oh Yes It’s Free

無人駕駛式運作 甚少規管

日青認為,香港人棄置閒置物品的常見原因分兩種,一種是與文化有關,如認為搬家後所有日用品和食物都要換;另一種是出於無奈。她在2012年成立OYIF前夕,就遇上第二種。那時親人要結婚,將家中單人牀換成雙人牀。「我不想他送去垃圾站,問過慈善團體,都歡迎我們捐,但發現它們仍在用很老派的配對方式,拍照、打印出來,再放入透明資料簿讓人認領,流轉率不高。」她亦不想用賤價賣出。

跟現在時興用Instagram、Threads、抖音或小紅書不同,當年fb仍是熱門社交媒體平台。日青開設OYIF群組,隨即「愈發愈大」,因群組中的親子用品引來不少母親,觸及上萬人。她說當時感受之一,是群組真的幫到人們搬屋時贈物的需要。「那時樓價向上升,人們每隔一段時間搬屋,愈搬愈小,無奈送出的東西很多,因為新屋(更小)放不下。」她希望平台方便人自助送物,「一些仍可用的東西,無時間拿去賣,想送給別人,那就在棄置前,試吓擺上網看看有沒有人需要」。

日青分析指,人們參與或組織freecycle的出發點有很多種,有人為環保,包括減少廢物和浪費;也有人為慈善,幫助弱勢人群。OYIF的出發點是環保,理念啟發自「佔領華爾街」,認為消費品「生產過剩到一個點」,不能持續下去。以OYIF為名的香港freecycle群組有上百個,日青的群組開宗明義「採用無人駕駛的形式運作」。這裏的管理員不會為交收爽約、遲到,或轉賣行為介入。

「我覺得好難用一個核心權力限制成員的偏好,我可以建議大家愛與尊重,但不能限制大家如何實行愛與尊重。(群組的)底線是防範傷害他人的行為,盡量減少規管。」日青認為群組重點在減廢,管理員沒有能力也不該介入太多。

不審查取物者背景

由慈善出發的freecycle群組或機構,有些會審查和限制取物者的背景,如必須是低收入人士。日青指願意用二手物的人,也可以是好慳、好環保的中產。而居所空間較小的人,有時難以接收居所較大的人的家俬,如6人沙發、12人餐桌,但捐物者有部分是中產,限制取物者背景的做法,令物品流轉更困難。也有群組限制轉賣物品的行為,日青覺得「如果眼紅別人轉賣,(最初)應該自己去賣」,轉賣其實是透過勞力和承擔風險賺錢。無人駕駛的取態,曾讓日青被一些成員討厭,相近價值觀的人就留了下來。

屯門元朗FREE得起

群組共識設立規則

由屯門居民Circle管理的「屯門元朗FREE得起」,啟發自日青的OYIF。Circle說群組在2016年初自其他群組分拆出來。「之前玩開free group,用fb的時候看到朋友分享,就入群了解。一段時間後,發現跟自己的理念不一樣。」

Circle本來從事社區工作,認為freecycle不是新事物,在1970、80年代鄰舍關係仍緊密的時候,左鄰右里互相送贈閒置品是平常事,「當然,現在大家三唔識七,不會這樣做,好尷尬」。香港最大的一個freecycle群組有近13萬人,Circle管理的有4萬多。她說群組不求多人,反倒追求一個有共識、相處自在的社群。

禁濫排轉售廣告

最初成立時,「屯門元朗FREE得起」只有簡介和一兩條群規,「之後再加上去;管理員又會出來飲茶開會,檢討吓規矩」。現在群組有13條規則,Circle形容是幾年下來,歸納出的共識,所禁止的都是令人沮喪的行為。她曾參與不同減廢活動,不認同完全「無大台(管理員)」的模式。「有些貪心的人會把東西全取走,送物的人會很無奈。」

她說主要的5條規則是:

1. 不能濫排,有需要時才禮貌申請

2. 不能私下聯絡送物者

3. 禁止轉售

4. 不賣廣告

5. 不能有條件贈物

講到轉賣,Circle建議讀者可代入送物者的感受,想像自己把很珍惜的物品送出來,如過往一名母親把兒子的珍藏玩具送出,被人取走牟利,你會有什麼感受?Circle認為減廢要有原則,「物品是死,人才是生」,她不想讓立心不良的行為發生。她視freecycle為維繫社群的方法,疫情前試過在屯門碼頭快閃擺攤,跟外傭交流,平日交收也會跟街坊談近况。

費心費力管理下,她說群組得到成員信任,他們相信在這裏送物,物品會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不會被視為賺錢工具;也知道犯規時有人會幫忙處理。雖然跟日青的「無人駕駛」模式相反,但負責提醒、警告和踢走犯規者的Circle也會被人討厭。

聖雅各福群會GOODS-CO

連結企業、社福機構 助配對資源

另邊廂,聖雅各福群會兩年前也以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GOODS-CO加入freecycle行列。跟日青和Circle提起這個新平台,她們都好奇,機構管理的二手送物活動,有何不同?這個平台連結3類用戶:個人、社福機構和企業。企業登記想捐贈的物品後,平台會協助配對,社福機構會收到通知,看看服務使用者是否需要。

聖雅各福群會項目經理楊琬琳說,平台成立的目的是想結合環保和扶貧,在疫情期間幫助基本生活有困難的市民。捐贈者要上載物品圖片,列明功能狀態、外觀、尺寸等資料。想接收的人按「配對」按鈕,就可進入聊天室畫面,相約交收時間。

基層用戶優先配對

日青擔心慈善機構限制只有弱勢者可取物,GOODS-CO則沒有這個問題,不限制取物者背景,僅讓基層用戶(家庭入息低於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75%,需提交身分及收入證明核實資格)優先看捐物帖文和配對,非基層仍可參與。此外,團隊在開設平台前調查基層對接收免費物品的困難,發現他們欠缺地方存放,沒有時間和精力交收,也憂慮運費。GOODS-CO目前為基層人士、社福機構及企業提供免費送貨服務,亦藉此為基層提供工作機會。原區優先配對的設定,則節省配對成本。

至於Circle擔心的濫排問題,這個平台就透過取物上限解決。平台採用先到先得的方法配對物品,但每個用戶每年最多可在每個類別認領10件物品。楊琬琳說希望用戶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Circle接觸過一些社工很想幫服務使用者徵求物品,但礙於社工守則禁止饋贈,不能實行。平台就供社福機構以機構名義取物,讓有需要的人使用。目前平台已經配對了80多萬件物品,有88%成功配對率。今年平台個人用戶願意送出和接收二手物品的意願,從63%升至86%,企業用戶的意願,則從68%增加至94%。

不同運作模式 對應不同人群

當然,這樣的成績和模式,有賴企業捐助資金營運(滙豐銀行慈善基金)。每個freecycle模式都有前設條件:OYIF少規矩,但成員要自行處理爭拗;「屯門元朗FREE得起」有規矩,但成員需時適應;聖雅各福群會的平台各方面考慮周到,背後有大機構支撐運作;而習慣用fb群組的人,不易轉移陣地到新平台。Circle認同,目前freecyle文化有如「一個freecyle,各自表述」,分別對應不同文化和人群,但有其價值。日青希望,未來有更多元的換物群,甚至融入不同地區的討論群,成為平常的生活習慣。

文˙ 梁景鴻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