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港聞

五旬婦胸口痛入院翌日離世 專家醫生指罕見應駁儀器監測 (16:58)

發佈於

五旬家庭主婦於2021年底因胸口痛入住瑪嘉烈醫院,翌日清晨離世,死因研訊今(4日)續。心臟科專家證人、中大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譚廣明表示,事主有急性心臟病跡象,「可能一分鐘前十分穩定,之後就有變化」,院方應為事主接駁心臟監察儀器持續監測。譚形容,事主急性主動脈剝離是罕見情况,死亡率高達五成,是「好有挑戰性」的病人,他不會怪責醫生曾診斷為心肌梗塞或腸胃問題。

事主潘玉玲2021年12月4日送入瑪嘉烈醫院急症室和內科病房,翌日不治。專家證人譚廣明供稱,解剖報告指事主死於心臟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或急性大動脈撕裂),從事主送入急症室至內科以來,醫生無明確診斷事主的大動脈問題,亦沒有接受電腦掃瞄等檢查。譚認為,主動脈剝離經常誤診為急性心肌梗塞和腸胃炎,即使院方未及時診斷,對事主存活率無太大關係。

譚引述醫學文獻表示,即使及時診斷事主為主動脈剝離,死亡率非常高;不過主動脈剝離非常罕見,本港每1000個病人中,只有5人主動脈剝離,其中只有一人因此死亡。裁判官關注,醫學上是否有方法及早診斷為主動脈剝離。譚回答,目前科學研究沒有其他方法診斷,依賴醫生的臨床發現。

譚提到,事主入院後沒有接駁心臟監察儀器,職員每隔4小時檢查維生指數,「4小時之中,會不會有任何改變無被醫護偵測呢?」譚認為,事主有急性心臟問題,應放在緊密觀察的環境和接駁儀器,每4小時檢查一次實在較疏,難以觀察臨床變化;根據國際指引,事主應該接駁儀器和持續檢查心電圖。

早前證供指,醫生認為事主兩肺之間的縱膈腔相隔7.5厘米,左右手臂量度的血壓相差不足20,不足以診斷為主動脈剝離。譚廣明強調「數字係死,人嘅判斷應要靈活少少」,例如日本採用縱膈腔標準為6厘米以上,基於病人身型可以採用不同標準,醫生仍可以考慮主動脈剝離。聆訊明(5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