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北京聞風:文化保護與消費良性循環 /文:鍾鳴九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又恰逢傳統節日端午節連假。因此,內地多個城市都在展開各類文化宣傳展示活動,既豐富市民生活,又催谷文化消費。

據統計,各省(區、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後將舉辦12,61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其中線下活動9642項,包括舉辦非遺保護主題展、在影片網站開設非遺影像展映專區、多個非遺館相繼開館等。

在6日剛開館的北京豐台非遺展示體驗中心,遊客可以親身體驗京繡、草編、茶道、插花等非遺項目,還能觀看古琴製作、古畫修復、漆器雕刻等。多位區級、市級非遺代表傳承人也會輪番坐鎮,為遊客展示非遺技藝,並展開公益教學。

藉網絡傳播 非遺能見度增

目前,內地有4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首位。即將來臨的端午節也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非遺名錄。而內地的各級非遺代表項目更是多如牛毛,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就有3600多項。

雖然數量眾多,但據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介紹,內地民眾對於「非遺」等相關概念的認識不過20年左右。2005年,韓國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遺,讓「非遺」等理念進入大眾視野。

隨着出生在物質較為豐富的年輕一代的成長,內地民眾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體驗。孫佳山說,傳統節日元素愈來愈多地出現在直播、短片、社交平台等年輕人喜愛的媒介渠道中,因而大範圍地提高普通民眾對於非遺等的感知度。「現在非遺的活態傳承愈來愈借助商業化的方式傳播。許多大品牌主動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這進一步提升了非遺的傳播範圍。」

目前,包括非遺在內的許多中國傳統文化技藝,都進入了保護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區級非遺張氏草編的傳承人張先生告訴筆者,早年他們師兄弟7人一起學藝,後來因為生計問題,許多人轉行了。近幾年,政府加大對非遺技藝的保護,尤其是「非遺進校園」的開展,不僅讓這些非遺技藝得以傳揚,也為這幫手藝人帶來收入,讓他們安心傳承非遺技藝。豐台非遺展示體驗中心工作人員也表示,未來會開設紮染、做紙紮風箏、畫京劇臉譜等收費課程;中心咖啡廳也會提供蓋碗茶、特色咖啡杯等產品。力求以文化吸引遊人,以遊人保護和傳承文化。

在這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旅部門也表示,發動各地舉辦「非遺購物節」,結合本地區文化和旅遊促消費活動,培育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目前,粵川皖等地的「非遺購物節」已相繼開鑼。

文:鍾鳴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