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美太空私企競爭熾 波音SpaceX齊突破

發佈於

【明報專訊】美國波音公司與太空科技公司SpaceX的商業載人上太空計劃近日雙雙有突破,突顯私營企業競爭如何推動美國的太空計劃。波音的「星際客機」(Starliner)周三升空後,經過一番波折周四成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經過多年延誤終完成首次載人升空任務。SpaceX的星艦(Starship)周四則在一年多以來的第4次測試中首次實現海面軟着陸。這意味兩間企業在商業太空服務的競爭將會加劇。

波音星際客機與國際太空站對接

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Starliner)太空船經過一些波折後終於成功載人升空,周四(6日)與國際太空站(ISS)對接,完成證明太空船適航的一個關鍵測試。「星際客機」亦成為美國歷來第6款載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升空的美製太空船。

第6款美製載人太空船

搭載着61歲威爾摩(Barry Wilmore)和58歲威廉斯(Sunita Williams)的星際客機,周三從佛羅里達州升空後,經過近27小時飛抵ISS。兩人其後花約2小時執行檢查氣閘泄漏、打開入口艙門前為太空艙和ISS之間的通道加壓等連串程序。威爾摩在完成太空船對接後,向休斯頓的地面控制中心興奮表示:「很高興能夠連接上這座空中大城市。」

威爾摩及威廉斯將在ISS逗留8日,繼續評估太空船的系統,包括模擬測試星際客機能否在ISS發生緊急情况時作為避難設施。最後兩人將乘坐上星際客機重返地球。

飛船升空過程波折重重:升空前先發現有少量氦氣泄漏情况,但當時判定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到升空期間又發現兩次泄漏,與ISS對接後再出現一次同類情况。在接近ISS時,星際客機28個推進器中有5個出現故障,兩名太空人隨即嘗試排除故障,讓4個推進器再次點火,雖然因此錯過第一次對接機會,但最後仍成功對接,令對接過程延誤逾1個小時。

升空多波折 屢泄漏氣體

NASA商業載人計劃項目經理斯蒂克(Steve Stich)稱:「星際客機讓我們要多花一點努力完成對接。」他指地面的團隊現要努力了解飛行過程出現的問題。波音商業載人計劃副總裁兼項目經理納皮(Mark Nappi)亦表示要繼續監察泄漏氦氣問題,及對廠房仍在建造的其他星際客機作進一步研究。

波音跟據與NASA的合約建造星際客機,跟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競爭,而自2020年起「龍」飛船一直是NASA唯一從美國本土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載具。

(路透社/法新社/中央社)

SpaceX星艦試飛成功 海面軟着陸

美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研發的史上最大兼最強力火箭系統「星艦」(Starship)重型運載火箭周四(6日)發射升空,星艦太空船及助推器在高空分離後皆成功降落地表,分別在受控下於印度洋及墨西哥灣著陸,在這第4次試飛終於首次實現海面軟着陸。

助推器高空分離 濺落墨西哥灣

火箭周四早上於得州南部博卡奇卡的Starbase發射場升空。這座全高約120米的運載火箭包括「星艦」太空船及「超重量級」(Super Heavy)火箭助推器。助推器在離地面74公里跟太空船分離,後者再啟用自身引擎攀往太空。助推器在升空後約7分半鐘,在其中1個引擎故障情況下,於墨西哥灣軟濺落(soft splashdown)。

由於升空期間助推器另有1個引擎故障,因此星艦的引擎運作時間比預定多出數秒,以彌補助推器問題。星艦太空船最終爬升到213公里高空,在發射升空47分鐘後重返大氣層。星艦下降速度因與大氣摩擦而減慢時,有金屬碎片及六角形隔熱瓦片飛散,並有部分轉向襟翼受損;星艦其後再度點燃引擎,在下降過程中令自身翻轉直立,如同在地面或月球着陸一樣,然後濺落在印度洋。

馬斯克X報喜 宣布新開發目標

SpaceX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網站X表示:「雖然失去很多瓦片且襟翼受損,星艦仍能在海洋軟着陸!」他指下一個挑戰將是開發完全且能立即重複使用的軌道隔熱罩,會再測試研究如何讓星艦更能承受以時速2.7萬公里衝入大氣層。

星艦去年4月首次試飛,當時火箭助推器的數個引擎升空後未噴出火焰,助推器亦未按計劃與星艦分離,火箭最後爆炸並墜入墨西哥灣,發射台也嚴重損毀。同年11月星艦再次試射,升空後不到3分鐘火箭成功分離,但不久助推器爆炸,太空船亦在到達目標高度前爆炸。今年3月星艦作第3次試射,但太空船在重新穿越大氣層的階段失聯。

(路透社/法新社/中新社/Ars Tech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