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多區活化「渠」變「河」 環團:減熱島效應

發佈於

【明報專訊】為配合早期城市發展,香港部分天然河流的中游和下游被「渠道化」(channelization),主要用作防洪,渠道工程包括把彎曲天然河段拉直或改劃水道路線,挖深和擴闊河牀以增加水容量,以及用石屎覆蓋成「暗渠」。不過近年政府提出推動「親水文化」和「活化水體」,宣布多個市區明渠活化計劃,令多條「渠」復活成「河」。

本港第一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是啟德河,原稱啟德明渠,長2.4公里,是東九龍主要排洪渠道之一。政府2005年曾計劃覆蓋明渠,但遭地區和保育團體反對。經渠務署廣泛公眾諮詢,歸納意見並重新設計方案,包括提高排洪能力、放棄覆蓋明渠,活化啟德河,展示水體,並在河岸兩旁栽種合適植物及美化河壁。工程歷時8年,2018年竣工。

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河畔城市」概念,渠務署亦宣布多個市區明渠活化計劃,包括大圍明渠、佐敦谷明渠、火炭明渠,旨在保持排洪能力同時園境美化,活化成優美水體,提供休憩空間,讓市民觀賞及進行近水活動。其中佐敦谷明渠於2022年4月啟用,改名佐敦谷水道;另兩項目暫定今年第三季動工,2029年第四季竣工。

綠色力量總監鄭睦奇表示,在市區引入藍綠建設,能作為高樓之間的通風走廊,有助調節微氣候,減低熱島效應,讓行人更舒適。現時香港有不少被石屎覆蓋的明渠,陸認為若一直蓋着會增加維修困難,例如渠道結構性損耗。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