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樹培:水費應該加多少?

發佈於

【明報文章】筆者早前曾以〈香港水費低廉 與儉水目標背道而馳〉為題撰文(2024年1月23日《明報》),建議政府應調整水費,以價格力量引導市場儉水文化。早前水務署表示有意提高水費(近30年沒有調整),此語一出,普遍惹來反對聲音,歸納坊間意見為:

(1)市民覺得生活擔子重,希望不要加,商界則普遍認為現時經濟環境不佳,並非加費時候;即使加,幅度也不可以大。(2)東江水水價太貴,政府應該商議更便宜的水價,減低成本。(3)水管滲漏率太高,水務署應該先在管理水網上多下工夫。

筆者意見如下。

廉價水費 違背節約用水目標

用者當然希望不加價,但這樣做,對整體社會是否有益?早前水務署長透露,現時本港水費佔住戶開支約0.1%至0.2%,遠低於其他先進城巿的1%至2%,香港水價遠較其他地方低廉。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鼓勵全球提高環保意識,珍惜食水資源是其中主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3年的最新數字,全球有20億人未能享有安全食水供應。香港得天獨厚,自從有東江水供應之後,再不用「制水」。

珍惜水資源是硬道理,大家都應該為共同保護地球出一分力。所以筆者認為水費應盡快檢討,因為長期不加,就必然造成浪費食水。檢討原則應以「用者自付」為基礎;不過,調整幅度則適宜循序漸進,且設定水費加價路線圖,亦應考慮普遍市民的承擔能力,以及不影響香港整體經濟為依歸。

有傳媒估計,東江水供港每立方米約6.26元,比較澳門所購西江水(約3.06元),昂貴一倍。政府是否應該爭取更低廉的東江水價格?筆者嘗試從歷史及地緣角度分析。

輸港東江水價格 有歷史地緣因素

東江水輸港歷史追溯到1960年。1963及1964年香港水荒,大陸開展「東江之水越山來」計劃,緩解香港之急;其後在1980年代及之後不斷擴建東江水輸港計劃。香港天然水資源的開發已達極限,三分之一土地已開發為集水區;海中興建的萬宜水庫是創世界之先河;使用海水冲廁以減少對食水的倚賴,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創舉。雖然如此,過往幾十年香港經濟快速增長,在缺乏其他水資源的情况下,東江水供港比例漸增,香港對東江水的議價能力實在有限。

至於地緣因素,按筆者理解,東江水資源離香港較遠,輸往香港的東江水從位於東莞市太園抽水站抽取,經專用輸水管道,經深圳水庫再輸往香港,還需興建專用管道確保水質免受污染。而且東江水輸港途徑山勢的地形複雜,必須建造抽水站等設施,同時也帶來較高的營運電費。其次,東江上游生態保護成本相對較高。

反觀,西江水的水資源距離用水地方較近,地形較平坦,水資源亦較豐富,上游生態較好,令保護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東江水的供水成本普遍高於西江水,相信這是由於地理位置、基建投入及水質差異等客觀因素造成。

不過,隨着廣東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即「西江東輸」計劃)於今年初完成,東西兩江的水資源連結,將可更有效調配水資源。而西江比東江的水資源豐富10倍,兩水源連成一體,將有助減少東江水輸港成本,有利香港政府日後與廣東水利廳議價。

香港水管網絡滲漏率偏高

水務署在2018年5月23日給立法會的文件披露,2000年水管滲漏率超過25%;經過15年大型水管更換計劃,更新3000公里水管(包括食水及鹹水管),水管滲漏率於2017年降至15%,並提出在2030年或之前降低至10%以下。

水務署在2023年5月3日給立法會的文件透露,最新水管滲漏率為14.4%(2022年度),顯示大型更換水管工程完結後,水管滲漏率在這6至7年間僅輕微改善0.6個百分點,距離2030年指定目標相距尚遠。整體水網在更新、監控及減漏方面,仍然面對很大挑戰,需要加大力度爭取成效。

港人用水習慣和文化 需加強教育及改變

水務署依靠科技及「智管網」計劃管控水管滲漏,多年來也積極推動珍惜食水計劃,包括「惜水學堂」、「齊來慳水10公升」計劃等,成效理應不錯。

不過,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21年發表的食水研究,由1998至2019的22年間,本港人均家居每日用水量不斷增加,由1998年150公升,增至2019年172公升。相對亞洲其他地方如東京、首爾、台北、新加坡、澳門等,人均用水量同期有所下降,唯獨香港不跌反升。該調查也顯示,香港、澳門、深圳三地比較,港人最不關注節約用水。香港人的用水習慣及文化,確實需要加強教育和改變。

水務署於2008年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策略),2019年的檢討肯定其成效。但鑑於人均用水量偏高及上升的趨勢,「策略」提出的「先節後增」及「節約用水」效用存疑。在加水費的前提及契機下,「策略」尤其在「節約用水」方面,是否需要檢討及調整?

一些「開源節流」建議

筆者提出且稱為「開源節流」的一些建議。「開源」意即增加水費,庫房增加收入反而是其次,而是利用價格方式引導市民的儉水習慣,有效運用公共資源則更重要。同時,「開源」亦包括建立一個可持續及可靠的供水系統。現時香港太依賴東江水,佔香港用水量七至八成。長遠策略是否應該研究降低這個百分比,透過發展其他水資源作補足或後備?此舉亦可加強購買東江水的議價能力。此外,海水化淡項目、發展及善用再造水作次級用途(灌溉、清洗街道、綠化、冲廁等)的計劃,需要擴大及加速進行。

「節流」就是聚焦於減少食水用量,這裏有兩個層面——首先是投入資源,降低喉管滲漏率(公共及私人屋邨喉管);其次就是加強及加速現有推行的多個惜水計劃。

總結

簡單的經濟原則告訴我們:免費或廉價的東西會造成浪費。倘若水費長期維持低水平,嚴重扭曲供求關係,必然造成食水浪費,也造成政府財政紀律失衡,對整體社會發展沒有好處。因此筆者認為,水費是應該按通脹調整的,起碼不要長期偏離成本;同時,要加大力度在水資源策劃、水網管理、公眾教育、科技應用及水務法例層面推動節約用水。

作者是水務署前總工程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樹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