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鍾芯豫:垃圾按量收費、分段推行還是另闢蹊徑?重思香港減廢的下一步

發佈於

【明報文章】繼早前延遲實施都市固體廢物徵費後,經過一系列試行計劃,今年5月底政府正式宣布暫緩徵費,未訂下確實的推行日期。坊間有環保團體不滿沒有落實徵費的日期,憂慮政策會無疾而終。早前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接受訪問時,將焦點轉移至焚化爐發展,主張透過加強下游配套來應對「垃圾圍城」危機。由此看來,政府內部正重新斟酌都市固體廢物按量徵費的可行方案和機制,才確定下一步走向。

社會對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鬧得熱烘烘。回顧歷史,現時討論的3種方案,恰恰與2013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所做的垃圾徵費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早在2000年初,當時政府已洞察到香港將會因土地資源不足,而面對堆填區爆滿的問題。隨着導致堆填區飽和的威脅漸增,遂委託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諮詢公眾,討論香港如何落實垃圾徵費。2014年報告完整提出控制垃圾的方案,包括徵費、增設回收點等。按量徵費並不在建議的首列;最後確認這個選項,大概是因為按照數據和其他地區的經驗,按量徵費是透過財政誘因而最有效鼓勵個人減廢的選項。

經歷3年多的新冠疫情,在宏觀經濟狀况低迷的情况下,要落實一項牽涉收費和帶來生活習慣不便的政策,確實不容易。難怪面對此起彼落的反對聲音。

減廢是國際城市必須應對的挑戰

狄更斯《雙城記》開首道:「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抓緊這個全民討論環保議題的難得契機,讓市民意識到個人行為對推動保護環境和氣候行動的重要。香港於2020年訂立了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廢物處理佔本港整體碳排放約7%,因此「全民減廢」是碳中和的關鍵,與「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並列為四大減碳策略。在改善環境質量、應對氣候變化,以至提升生活素質的層面上,減廢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必須應對的挑戰。

目前兩個可能發生的情境,分別是繼續推行垃圾按量徵費,或採取其他減廢策略。筆者將羅列兩條路徑的利弊,讓社會研究討論。

路徑一:分階段落實按量徵費

垃圾徵費在14個地點「先行先試」後,各傳媒朋友和環保團體均積極研究徵費的可行性。當中,大眾最關注和政府最擔心的是欠缺配套,及監管地點如何有效執法。若要繼續沿用按量徵費這個執行上較複雜的模式,最可行的方法是分階段徵費。

住宅方面,筆者建議按量徵費在大型私人屋苑和公營房屋率先試行。廚餘佔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三成,因此廚餘問題是香港實踐垃圾徵費的其中一個最大難關,也可以說是比其他城市面對更大的挑戰。論回收配套,公營房屋現存的設施最充足,全港九成公共屋邨已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環境及生態局預計本年7月全港所有公共屋邨完成安裝回收桶。

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在宣傳推廣上,重點向市民解說回收配套和垃圾徵費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啟動徵費之前提供全面的回收配套,於香港這個自由市場下是巨大挑戰。當未能夠確保回收率,許多回收商礙於運輸成本高,不會願意提供固定的回收服務。在其他城市實踐徵費的進程裏,也是先開始徵費,鼓勵市民開始分類,再產生商機,吸引更多回收商提供完整的回收服務。所以在徵費初期階段,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多支援和收費豁免。

筆者在實地調研和居民訪談中,了解到一些執行廚餘回收的難處,例如街坊不懂智能廚餘回收桶的操作、盛廚餘的膠袋無處方便棄置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開始撥款予下游回收商,過去數月派推廣員到廚餘機的位置,教育市民正確使用智能回收桶的方法和背後的環保教育意義。

至於機構層面,當然要政府部門身先士卒。筆者得悉官方機構如生產力局在試行計劃前,已積極在辦公室內部推行類似政策,模擬徵費的效度。「三無大廈」(無業主立案法團、居民組織及管理公司)應該在首階段豁免徵費,甚至改用按量徵費以外的其他方式鼓勵回收和減廢。

除了執行時間表和回收配套,當局也應重新審視宣傳推廣的主要信息,向社會解說垃圾徵費的用途。政策的前提不是要「懲罰市民」而收費,更不是透過這些徵費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希望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大家提高回收率。

路徑二:另闢減廢方案

誠如上文提到,環境及生態局強調即將興建的焚化爐,有助緩解「垃圾圍城」問題。然而,第一個新建焚化爐還未啟用,加上第二個焚化爐連選址也未通過,遠水不能救近火,我們還是要積極鼓勵市民和商界減廢回收。

其中一個按量徵費以外的方案,是按戶劃一收費,費用水平與全港當年的人均垃圾量掛鈎。此舉可減低監管成本,惟鼓勵減廢的效度未必太高。我們也可以引入其他鼓勵市民回收的機制,例如若某個大型屋苑的整體回收率提高,可以豁免該屋苑所有住戶的收費。早在2014年,淘大花園試驗垃圾徵費計劃也有類似成效,於一個月內,按幢徵費減廢8%,按戶收費減少約15%垃圾(註1)。全港劃一收費,對個人住戶的減廢成效預期會遠低於8%,但相信也是重要的第一步,讓社會逐步適應模式,再配合其他提升回收的正面誘因。

政府將採取哪條路徑,仍是未知之數,但未來的政策制訂必須採取系統思維,方能達到全面綠色經濟轉型。2020年《科學》(Science)期刊上一篇論文令我尤其深刻,內容說研究證明只需要10%的新冠疫後經濟援助金,已能夠有效達至《巴黎協定》下的綠色能源轉型目標(註2)。

面對環境危機 須採取系統思維

筆者早前到訪各區的夜繽紛活動,樂見社區活動帶動人流和經濟發展,同時看到一次過餐具、膠瓶、精美裝置等充斥場面;近期政府積極推動大型活動吸引旅客,當中也不時出現大規模派發膠水樽、紀念品的場景。若香港政府有決心應對氣候變化和各種環境危機,必須認真採取策略性的系統思維,制訂更多產生連帶效益的政策。此舉也會讓市民看到政府的決心,更願意分擔整個城市的減廢責任。

國家「十四五」規劃強調生態優先、開啟綠色新時代。香港定位為國際綠色金融和綠色科技中心,在國家達到碳中和當中,發揮重要的帶頭作用。香港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相信你和我也不希望這個優美的環境滿佈垃圾,需要覓地興建更多陣陣臭味的堆填區。筆者期望香港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忘保護環境,進而透過生態保育激發經濟動能,真正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理念。

註1:〈淘大花園按戶徵費減廢一成半〉,2014年8月4日,now新聞

註2:Andrijevic, M. et al. (2020), COVID-19 recovery funds dwarf clean energy investment needs. Science, 370(6514), pp.298-300.

作者是氣候變化倡議者和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鍾芯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