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垃圾徵費失敗 誰之過

發佈於

【明報文章】垃圾徵費政策鎩羽而歸——已經刊憲成為法律,但宣布實施之後,竟然先延遲,後無限期暫緩,非常罕見。一個醞釀20年想要推行的政策,最後「翻車」,可見新香港公共行政存在問題。

筆者記得以前有些官員常說,推行政策要有社會共識。雖然不太清楚他們是否言行一致,包括準確量度社會共識、成功凝聚社會共識,以及基於社會共識去實行政策等,但起碼他們知道先要凝聚社會共識,政策才能夠順暢推行。在推行政策之前,政府與不同政黨、壓力團體、利益團體會面傾談,互相「搓波」,就是要達到共識,令推行時大家互相協助,鬧的鬧少兩句,或「小罵大幫忙」。

但近兩屆政府,往往不是處理好共識才通過政策,而是先通過,再解決教育、宣傳、執行問題,造成施政風險。

建制政黨工商界有責

這次政策推行失敗,建制派政黨有責任。我在《明報》的文章引用過研究數據(〈民間力量潰散 垃圾徵費推行困難〉,2024年4月23日),顯示建制派選民比較缺乏環保意識,因此在立法會投票通過議案的建制派議員,有必要透過他們的政黨地區影響力,去教導市民為什麼要支持垃圾徵費,尤其是他們的支持者,但明顯力量不足。

工商界也有責任。政府其中一個暫緩推行垃圾徵費的原因,是工商界不支持——他們說現在香港經濟差,垃圾徵費對商舖、企業百上加斤。但立法會裏有功能組別,目的就是要反映不同界別的聲音。既然工商界不支持,代表他們的議員當年卻在立法會投下贊成票。法例草案於2021年8月26日通過,時值新冠疫症時期,當時經濟不見得好。他們投贊成票,令政府誤判,以為垃圾徵費得到社會支持;投完票之後倒戈,這些行為陷政府於不義。

另外,是環保團體與政府的關係。做宣傳教育,除政府之外,環保團體就是最大推手。而環保團體,例如綠領行動,光是就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試驗項目,在2021/22年度被發現曾經收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超過200萬元(註1),這還不計其他年度的項目,計及的話就多達1300萬元(註2)。所以他們有收錢去幫政府做宣傳,但他們的宣傳並沒有起太大作用。

環保團體在垃圾徵費上一路支持政策,並同時是反對政策之市民的「箭靶」,與政府可謂同一陣線;惟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去年卻說環保「容易被人拿來炒作,甚至作為反政府的藉口」(註3)。現在環保團體不斷攻擊政府暫緩執行,不變的是環保團體,變的是政府,不知算不算「藉着環保議題反政府了」。

再者,環保部門官員解說政策的能力有待提升。大家都記得,環保署時任助理署長胡勁欣被問及地拖要如何丟棄,她竟然叫市民可以用鋸把地拖鋸開兩嚿,然後丟掉,才合乎法律。這個說法實在引人發笑,在網上被人揶揄。至於有人拍片表示指定膠袋質素差,放重物會穿,環保署的反應卻是嚴厲譴責,批評是抹黑、是假消息,揚言會報警處理(註4)。

公眾怕誤墮法網 疑問非無的放矢

一個環保徵費政策,涉及700幾萬人,無可避免造成市民生活上的不方便,每個人都要合作才做得好,市民當然會關注。大家害怕誤墮法網,會提出疑問,而上述問題也是現實生活會碰到的情况,不見得是無的放矢。

環保署長徐浩光今年初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市民對垃圾徵費條例「清不清楚好多時候是看你自己想不想弄清楚,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如此「戰狼」方式,認定是市民不合作、市民玩嘢。官員帶頭挑起市民怨恨,將心比己,市民為何會好好合作呢?

賞罰分明 方可增加市民對政府信心

官員面對市民提出質疑時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不太重視聽取民意;直到最後要無限期暫緩,才以「民意不支持」作為下台階。經常說外地為什麼可以成功推行環保政策,舉出的例子不外乎日本、韓國、德國、台灣。不約而同地,他們全部都是行民主政制。如果強行推行,執政黨必然損失選票。所以當他們要推行,都要確保民眾可以接受;否則,他們的官位和議席就泡湯了。

香港則有所不同——官員和議員受不受市民支持,甚至政策推行成功與否,與他們的仕途似乎關係不大。如何令政府有誘因聆聽民意,是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大陸各級官員如果施政失誤,會降職受罰。香港、澳門特區行一國兩制,官僚屬於「港澳系統」,他們的升遷賞罰,與大陸官場的制度似乎不一樣。中國有關政治信任的研究,都是人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較高,地方政府的信任較低。其中原因,就是由上而下的問責,令做錯的官員承受過失,因此中央政府英明,獲得國民愛戴。賞罰分明,方能提高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註1:《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2021-2022年度受託人報告書》,2022年11月16日提交立法會

註2: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料

註3:〈專訪謝展寰:嚴打衛生黑點 部門增存在感〉,2023年7月10日《文匯報》

註4:〈環保署譴責假消息抹黑指定袋質量〉,2024年1月21日政府新聞公報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