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東方荷李活」下一站是哪裏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兩部亦舒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承歡記》在內地先後播出,一時成為熱議話題。亦舒的內地「粉絲」眾多,筆者記得2017年亦舒小說《我的前半生》首次搬上內地屏幕,國泰港龍航空還以此為噱頭在內地舉辦「跟着亦舒遊香港」主題活動,吸引客源。

金庸誕辰百年,中環愛丁堡廣場的金庸筆下人物雕塑群,每日可看到眾多內地遊客流連拍照。而內地,浙江海寧的金庸故里,每天也湧入大量遊客參觀緬懷。

香港仍有獨特文化優勢

人們常說香港文化「黃金時代」不復,而事實上,對於內地乃至整個華人圈,香港文化的魅力仍無可取代。上世紀,香港無論在影視、音樂、文學、時尚等方面的影響力,都可輻射整個亞洲。香港在全球華人心目中,是毫無疑問的「文化高地」、「精神碼頭」,甚至「港風」一詞,有着獨一無二的指代對象。筆者看來,如今香港仍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優勢,只是「東方荷李活」若要再放異彩,要尋找新的角色。

香港可以成為經典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孵化者。時至今日,金庸、亦舒仍是「流量擔當」,可見香港文化「黃金時代」IP的分量。香港文化博物館在去年和今年舉辦張國榮、梅艷芳特展,吸引大量遊客,其中不少來自內地、海外。近期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有不少內地遊客專程來看張愛玲手稿。再看現今香港的「網紅打卡點」:舊油麻地警署是TVB迷的朝聖地;中西區文物徑則聚集了一批文學青年,追尋張愛玲、蕭紅、戴望舒曾經的足迹。

應尋找新的城市故事

作為中外文化薈萃之地,香港的獨特人文歷史,造就了一大批城市故事和文化符號,有待專業人士進一步挖掘、孵化。

近年特區政府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投入,並出台多項政策,支持文化跨業界、跨地域合作,同時逐步完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的建設,希望未來可以形成一整套發掘、發展、應用、交易IP的系統,為孵化經典IP提供便利條件。

香港也應尋找新的精神內核和城市故事。近年,香港本土文化在大眾媒體呈現較少。近期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表現不俗,剛上映不久,影片平台YouTube、B站上就湧現大量博主「解密昔日城寨」,這成功勾起外界對香港本土文化的興趣。香港或可趁熱打造新的城市文化符號。

文旅方面,香港也告別了「購物天堂」的刻板印象。如今內地父母帶孩子來港旅遊,未必會去迪士尼,更多的會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甚至一定要去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等小眾博物館,或者去麥理浩徑親子徒步。

成為文化中轉站的新機遇

香港應展現城市文化的多樣性:有國際化、有本土特色、有人文科學、有自然景觀,以培育新的文化標識。

香港也應是中西文化的中轉站。香港從開埠以來,始終是中西薈萃之地,交流溝通始終是其使命。上世紀中葉,香港曾是轉口貿易貨物的中轉站,後來又成為海內外資金的中轉站。如今,香港應看到成為中西文化之中轉站的新機遇。

在康文署各項優惠政策之下,香港不少表演有票價優惠。不少內地朋友發現,同一個演出,香港的票價低內地30%左右。例如今年初《只此青綠》在香港演出,最貴票價僅620港元;而在內地城市演出,大多地方的最高票價為880人民幣。筆者有內地朋友就專程到香港來觀看。同時,香港也吸引了大量高水平的國際演出。

此外,各類國際性的文化藝術展覽拍賣,也選擇長期在香港落戶,例如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等。香港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僅排在美國紐約之後。昔日的「購物天堂」,如今成為看劇看展的盛宴。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文化復興提供了新機遇。挖掘經典IP、充分發揮文化「中轉」作用,未來的香港不但是「東方荷李活」,也可以是「東方百老匯」、「東方佛羅倫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