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尚海龍:山海城港村 無處不旅遊

發佈於

【明報文章】回顧港澳辦夏寶龍主任的「香港無處不旅遊」提法,的確為我們如何發展香港旅遊業,提供了理念上的啟發和衝擊。必須承認: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單靠過去「東方之珠」、「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堂」為老本,已不足以鞏固和發展旅遊業。

「放開」整個香港

「香港無處不旅遊」,意味着本港要中門大開,接受各種不同品味、不同志趣的遊客,各取所需,自由探索。不光靠傳統的「賣花讚花香」宣傳策略,而是讓遊客「自我尋花香」。旅遊既可以是享受,又可以有愈來愈多體驗,只不過享受是體驗的其中之一。尋找不同體驗,方是旅遊的真諦。只到傳統景點、品嘗傳統美食,並未能體驗本港吸引力和魅力的全部,所以我們更加要推廣「香港無處不旅遊」。

且看目前對內地的香港網紅景點,多不是官方推薦的,比如遊客為拍攝堅尼地城海邊風情,讓斜坡上一個籃球場成了網紅點,讓一個海邊咖啡廳常年爆滿;誰又會想到鰂魚涌益昌大廈、益發大廈,居然成了攝影家的「朝聖地」;而何文田巴富街路牌,居然一度成了網紅點,恐怕港人至今仍然一頭霧水、不明所以。至於香港大學校園常常遊客多到人頭湧湧,就更不在話下了。這不正是「香港無處不旅遊」的最佳寫照嗎?

因此,未來的旅遊發展應該強調香港深度遊,以「山、海、城、港、村」融為一體,將整個香港「放開」,讓全球旅客在香港每個角落尋幽探秘、自得其樂。

香港固然有豐富多元的自然和文化資源, 都是發展深度遊所不可替代的寶貴資產,麥理浩徑和地質公園已經舉世聞名;然而,我們是否還應該在傳統的迪士尼樂園和海洋公園之外,創造新的另一個不可替代的現代體驗?大家都聽過《三體》電影和電視劇,引動了全球網民對科幻的熱烈討論。目前科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132億人民幣。香港政府和科技界是否可以打造「夢想科幻樂園」呢?以吸引年輕遊客,提供獨特科幻體驗,領跑國際旅遊地位。

不能寄望立竿見影 要長久打造「香港品牌」

要實現「香港無處不旅遊」,需要對旅遊相關產業營運、效益有更新的概念。「香港無處不旅遊」不能寄望像打針一樣立竿見影,但卻是深遠長久地打造「香港品牌」,從而最終令所有人都獲益無限倍數的「紅利」。這就是意味着不能再用「來一個,賺一個」的傳統思維去計算效益,甚至有些行業短期還要繼續忍受壓力。

「旺了香港,才能旺我的店」,我可以在此舉一些例子。

例子一:按照內地攻略來麥理浩徑露營走一回,是極低消費,市區店舖賺不到他們的錢;但只要客人愛上香港,下次再來,一般就會帶人來,然後不再是行山,而是去市區,甚至將來是上學、工作,以至生活。他們的消費和影響,將會是幾何級數增長。

例子二:會展中心接待的是商務客人,每人消費再多都有個限度;但他們會形成好多倍的訂單「紅利」,而訂單在未來可以帶來其他客人的商旅紅利、消費紅利,以至投資紅利,同樣都是幾何級數增長。

換句話說,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中,旅遊業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佔比最低,但其他3個支柱(金融服務、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卻離不開旅遊(商旅)。綜合計算,旅遊業的GDP佔比可以變成最高。可見,「香港無處不旅遊」原來在戰略上是極為重要。

當然,我們的基本功一點都不能含糊:自由開放、治安太平、民情友善、制度井然,仍然是「香港無處不旅遊」的最根本保證和底線。而要實現「香港無處不旅遊」,政府就必須有全盤規劃,通過全民共識,全力以赴營造好客之都,最終方能事成。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尚海龍]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