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家銘:控煙措施彰顯政府決心

發佈於

【明報文章】醫衛局早前宣布一系列短期控煙措施,旨在將吸煙率從目前的9.1%,於2025年降低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7.8%。相較於過去主要依賴增加煙稅的方法,這次的調整措施更加全面和積極,顯示政府在保護市民免受吸煙危害方面的決心。

筆者之前曾撰文評論未完稅煙(私煙)的問題,談及有不少基層社區的病人坦承慣常吸食私煙,而目前罰則和執法力度不高,未能夠對他們構成阻嚇。新政策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區分已完稅和未完稅煙,以提升執法成效,並大幅度提升管有及買賣私煙的罰則,正是尋求改善這個情况。要令增加煙稅這控煙手段達到最大成效,杜絕私煙非常關鍵。

全禁電子煙 執行難度較大

近年在世界各地漸趨流行的另類吸煙產品(電子煙),令吸煙行為再次「正常化」。這些產品的風險和害處與傳統香煙相似,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甚至更具吸引力和誘惑力。因此全面禁止這些產品的存在,對保護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2022年實施的新法例,只是禁止進口、推廣或售賣電子煙;市民管有及使用,並不違法。政府認為經過兩年多適應期,目前是適當時候推行下一步。新措施將全面禁止管有另類吸煙產品。

筆者完全明白電子煙的害處,亦認同將其全面禁止,能夠有效改善年輕人吸食電子煙的情况。但筆者認為在執行上難度較大,因為即使沒有充分科學數據的支持,電子煙仍然在部分西方國家如英國等,被推銷成比傳統香煙「安全」,亦是「有效戒煙」的方法。筆者最近在倫敦,見到售賣電子煙的商店開到成行成市,吸食電子煙的習慣逐漸變得根深柢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商務遊客進出各個關口。政府需要致力提醒旅客有關禁煙令,以免旅客因認知不足而誤墮法網。

政策並非「剝削市民權利」

日前立法會討論控煙政策,有議員批評政策「剝削市民權利」,筆者絕不同意。尼古丁是一種容易令人上癮的物質,短期的吸煙就足以引起成癮。減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接觸煙草,正正是為了維護他們的選擇權,因為一旦上癮,他們就不再有任何選擇。美國疾控中心2020年的研究清晰指出,20歲或以下開始吸煙的人,比21歲之後才開始吸煙的人,對尼古丁的依賴較嚴重,而戒煙成功率則偏低。這數據顯示,阻止年輕人成為煙民是長遠控煙政策的重要一環。禁止加味煙和實施統一的警示包裝,能消除品牌設計帶來的吸引力和宣傳效果,令公眾更清楚認識到煙草產品的危害及健康風險。政府還可以禁止在零售店舖展示煙草產品,減低未成年人受到煙草產品引誘的機會。

除了降低煙民數目,減少市民受二手煙影響亦是控煙政策的另一個重點。二手煙增加患癌症、嚴重肺部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對於本身患濕疹或哮喘等敏感症狀的市民,即使短暫接觸二手煙,亦足以令其病情惡化。新的控煙措施會禁止排隊時吸煙,及擴大法定禁煙區,進一步保護市民免受二手煙危害。當在公眾地方吸煙的行為愈來愈不被接受,吸煙者亦會自然地減少在這些地方吸煙。這些地方是人們的生活場所,市民應該擁有一個清新的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和福祉。

最後,強化宣傳和教育活動,是成功實施控煙政策的關鍵。這些活動可以提高公眾對煙草產品的意識,使人們更了解吸煙對健康的危害,並提供戒煙的支持和資源。政府可以採用例如人工智能的新科技,或與網紅合作,針對不同年齡者和社群開展宣傳及教育,以確保廣泛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可提高購煙最低法定年齡

當局曾提出考慮禁止向某年份之後的出生者賣煙,但指考慮到此做法爭議大,需要更多時間去討論及規劃執行細節。筆者明白政府擔心政策會遇上法律挑戰,例如被指年齡歧視。筆者認為可以採取較少爭議的做法——將購買煙草產品的最低法定年齡,提升至21歲甚至更高。

總括而言,面對煙草這個在歷史上已經植根過百年的問題,需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解決。這些短期措施,將有助減低吸煙對大眾健康的傷害,保護公眾福祉,並減少煙草相關的醫療負擔。同時,這些措施還將打擊非法煙草市場,加強對煙草產品的監管,並提供更好的戒煙支持。在長遠控煙政策方面,政府需要迎難而上,以最終達至「無煙香港」的目標。

作者是執業醫生、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家銘]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