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藝術系學生慧心巧手 藉木雕說故事 變廢為寳 塌樹重生

發佈於

【明報專訊】踏入夏季,香港時有暴雨、颱風,塌樹往往很快被運走,街道恢復如昔,惟樹木的「遺物」,大多人卻不知其去向。來到中大藝術系,這些塌樹逃離了被送到堆填區的命運,由老師和學生賦予「新生」,化身雕塑作品,展現全新的故事與生命力。

實習記者 柯慕蓉

「中大的雕塑課其實會教授不同材料類型,而我着重木雕,就是不希望好好的木材就這樣被送去堆填區。」中大藝術系兼任講師朱卓慧說。走近中大藝術系的雕塑工作室,門前左右空地擺放着數十段經處理的木材,中大藝術系技術員鄭裕林表示,約三分之二來自中大校園的塌樹。

見到塌樹「兩眼放光」 不棄「陳年舊木」

鄭裕林在藝術系任職約兩年,該系庫存的木材全經過他處理,同事形容他每每見到校內有塌樹便「兩眼放光」,致電討取木材。帶回塌樹後,他會將樹木切割成約3呎長的木樁,然後用油漆或融化的蠟油將切口封上,以防樹芯水分蒸發太快導致木材爆開。新鮮木材放置約一年後,才能成為合格的雕塑材料。

雖然一年後便可使用,但在藝術系庫存中,有着數年歷史的「陳年舊木」也不少。朱卓慧說,同學們都是自己揀選木材,難免有剩下的,但這些木材不會被丟棄。「學生要學會接受木材的瑕疵,就算木材爆開也有適合去表達的主題。」朱舉例說,應屆畢業生秦清心的畢業作品《蝸居》,便是特地選用龜裂的木材雕刻而成,以模仿蝸牛殼的狀態。在展示影片中,秦背着蝸牛殼爬行,表現家庭帶給其負擔和責任。

龜裂木材仿蝸牛殼 木雕雀仔鐵鞋伴散步

在本月2至26日舉行的中大藝術系系展中,除《蝸居》之外,還展出許多學生的雕塑作品,其中一件展示在戶外的草地上,一對木雕的雀仔與一對「鐵鞋」中間連接着約半米長的鐵棍。這件名為《安全距離》作品的創作人、藝術系3年級生陳卓慧,以追隨鴿子散步為靈感,讓觀展者可穿上鐵鞋步行,就像和前方的雀仔一同散步。

冀蒐不同木材 給學生更多選擇

朱卓慧介紹,不同學生喜歡用不同工具,或電動或手工去雕刻,反映學生不同的性格。3年級生譚詩茵就傾向於更爽利的電動工具。她說,平時創作藝術往往是用腦,而雕塑是一種體力勞動,令她有種回歸自然的感覺。

鄭裕林說,因為學生不多,木材消耗小,且儲存空間有限,目前沒有意向擴大塌樹回收量,「做得幾多得幾多」。不過,由於中大的樹木以台灣相思為主,他很期待蒐集到更多不同種類的木材,「硬度、手感等都不同,希望給學生更多選擇和體驗」。他笑稱曾去問校方:「什麼時候會有其他品種的樹塌?」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