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學者:棄用增收益 農機可保產量

發佈於

【明報專訊】「底下打上藥(化肥和農藥),上面鋪上膜,出外找工作」,是北方許多農民做法,使用地膜後可不除草,少澆水,省下時間進城打工賺另一份錢。

對於停用地膜是否會對產量造成影響,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蔣高明近日對本報表示,現在有現代化農機的投入,對生產力也是極大提升。至於突然停止一次性化肥,剛開始會有產量波動,但若加大投入有機肥量,反而不會影響產量。他說,園林廢棄物、廚餘和生活垃圾,再加上集約化養殖的動物糞便,也足夠用於生產有機肥。這些有機肥足夠替代現在使用的地膜、農藥和化肥等,在生態平衡的狀態下,產出高產且優質的農產品。

短期損消費者 惟推動良性循環

蔣高明進一步指出,使用地膜種植方便快捷,停用地膜就需大量投入生產力,勢必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雖然短期內傷害消費者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推進整個農產品市場的良性循環。

內地經濟作物為搶季節增產,種花生、種煙草、種大蒜、種洋蔥,甚至種番薯都會用到地膜,導致作物收穫時間相近,相同作物同時大批進入市場,令價格下跌,反而不利經濟收益。

規模種植方面,目前全國93%烤煙田使用地膜,新疆更是所有棉田都使用地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棉區只佔全國不到10%,由於地膜技術應用,目前新疆成為中國棉花主產區,佔70%種植面積、83%產量。若不蓋地膜,新疆棉產量立即下跌逾30%,且暫時也未有其他區域補充棉花產量。

研究:新疆棉易混殘膜 難登高檔

但過分使用地膜,也導致新疆成為地膜殘留污染重災區。《中國環境報》引用農業農村部農膜污染防控重點實驗室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新疆棉區,連續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每畝地膜殘留量分別為10.8、23.3、28.7公斤,污染最嚴重的甚至高達39.8公斤。由於新疆棉田由機械採收,殘膜容易混入棉花,令新疆棉加工品質差、價格低,難以進入高端紡織。

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種植亦愈來愈普遍採用地膜覆蓋技術,覆膜面積佔全國花生總播種面積約27%,總面積約1866萬畝,華北、東北地區尤多。

環保人士指作物或有殘留

華北一名環保人士指出,研究發現,廢棄地膜中的塑化劑、二噁英、微塑料3種成分無法降解,全部殘留在農田,造成嚴重生態污染,這些土地的作物也或殘留相關物質。各地消委會過往多次測試市售食用油,不時有花生油樣本檢出塑化劑。

塑化劑是內分泌干擾物質,長期過量攝入或影響生殖系統發育。雖然塑化劑是重要農用薄膜添加劑,不過地膜是否導致農產品塑化劑超標,仍無定論。此外,一次性農藥會一直在地膜內發揮作用,也可能是農產品農藥高殘留因素之一。

(中國故事 土地挑戰系列之一)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