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天公不作美 人類更應攜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打算北上消費、旅遊的港人,或許會比較猶豫。無他,天公不作美。

有親友在廣東或比較關心時事的朋友大概有了解,近期廣東暴雨頻繁,尤其梅州等地,災情嚴重,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不僅僅是廣東,離香港較近的廣西、福建等地,最近也遭遇暴雨災情。而北方的山東、河南等省份則持續高溫乾旱,已經影響到農作物的夏收、夏種。即使內地這些年經濟科技發展迅速,防汛抗旱能力也較以往有大幅提升,但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仍不禁令人感慨人類的渺小。

「千年一遇」天氣 似變成「年年遇」

其實,最近幾年極端天氣幾乎席捲全球,高溫、乾旱、洪澇等等,使人類「水深火熱」。各種「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氣象災害,似乎變成了「年年遇」。譬如當下,美國東部地區連續受到「熱穹頂」(heat dome)現象影響,逾1億人收到高溫預警;印度因高溫已至少有143人死亡;更有報道稱,逾千名信眾在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覲期間,因高溫喪生。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預測,2023至2024年助推全球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厄爾尼諾現象,已顯示出結束迹象,但拉尼娜現象極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現。

科學家一再警告,全球氣溫上升,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每升溫0.1攝氏度都事關重大。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即人類必須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於是,才有了2015年《巴黎協定》。這其中,既有各國的「自主貢獻」和減碳目標,還有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幫扶承諾。

世所公認,《巴黎協定》的達成,與中美兩國的氣候合作及帶頭作用密不可分。平心而論,最近幾十年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驚人,但生態環境破壞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曾幾何時,首都北京的霧霾、沙塵暴,屢屢成為世界新聞頭條,甚至遭到日韓鄰國抱怨。

但近年來北京也的確下大力氣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並取得積極成效,天更藍、水更綠。這一點,相信時常往來內地和香港的朋友都有目共睹。

地緣衝突不斷 轉移世界關注點

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還向國際社會做出了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諾,這實際上是將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而且在踐行過程中,中國人真的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譬如與清潔能源息息相關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已經成為內地外貿當中引人矚目的「新三樣」。

只可惜,時移世易。當前的全球局勢,與近10年前達成《巴黎協定》時,已迥然不同。尤其在疫情之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俄烏、中東等地緣衝突不斷。儘管多個國際組織頻頻呼籲,人類未來面臨最大的風險不是武裝衝突而是氣候變化,但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

在此情形下,歐美等發達國家尚且自顧不暇,於是對全球氣候治理看似表現積極,卻口惠而實不至。譬如直到2022年,發達國家才首次兌現約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比原定時間晚了兩年,還欠帳超過3000億美元。

美歐遏華 削弱全球氣候治理合作

更有甚者,對於中國實現綠色轉型發展的成果,美國和歐盟採取的不是合作態度,而是遏制和打壓,譬如以「產能過剩」為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實際上,按照國際能源署等國際機構的預測,無論是光伏、電動車還是鋰電池,全球市場需求都遠遠沒有滿足。那麼美歐這種做法,到底是出於貿易保護主義,還是與中國的戰略博弈,抑或兼而有之呢?但無論如何,美歐此舉,都將極大地削弱全球氣候治理國際合作的有效性,極大阻礙實現《巴黎協定》所確立的全球溫控目標。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我們已經日益逼近《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氣候變化風險閾值上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近日一份調查顯示,全球80%受訪民眾希望採取更強而有力的氣候行動。在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節點,各國更應攜手合作,而非互相拆台。否則,豈不是只管自己吃飯,卻砸子孫後代的碗?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