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接受批評 承擔問責 解決創傷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多年來,言論和表達自由是我們香港的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在政治和社會政策的討論上,社會不同持份者或不同政治光譜的人,都希望能夠表達不同角度的意見。而政府如何採納,是一個對於社會開放性的重要指標。

在今年6月13日的立法會特首互動交流答問會中,我認同李家超特首在總結發言時表示:「政府重視意見,不論支持的、反對的、鼓勵的或批評的……我們經常有不同的意見,這是差異,有這些差異很正常,很多時候更加是好事,讓我們將差異辨得更通更透。」

這番說話,代表特首對於不同意見的接受度。那麼,政府各個部門也應該跟隨這個態度,把「廣納諫言」的原則落實。

問責=禁忌?

從回歸以來香港實施政治委任制度,各政策局長是問責官員,要為各政策負上政治責任。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加上強調行政主導,問責官員需要承擔推動民生政策發展的重要職責。因此,官員要提升執行政策和接受意見的力度。但我們從坊間看到本屆政府有幾個很重要的案例,在公眾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情况之下,並沒有任何解釋及交代。

(1)數碼港泄漏市民個人資料事件:去年的數碼港泄漏個人資料事件,到今天已經9個月,當中涉及超過1.3萬名香港市民的重要個人資料,而數碼港董事局表示會成立專責小組調查及跟進,惟沒有全面向公眾交代相關工作情况,也沒有就相關事件向公眾承擔責任,只是「強烈譴責網絡攻擊」和「對受影響者或產生的疑慮表示抱歉和慰問」。

(2)垃圾徵費政策:上一屆立法會通過垃圾徵費方案和政策,通過多年的努力,今年理應實行;可惜,相關政策局到最後在一片批評聲音之中,被迫擱置,有不少評論都認為今次失敗是官員執行失當。一個重要的環保政策不能夠落實,那誰應該負起責任呢?

以上案例反映,政府未能夠真正體現問責制。雖然事件牽涉重大社會利益,但事情最後都是不了了之。我認為,政府必須提高對重大社會議題的回應力度,既要聆聽民意,也要承擔政策得失的責任,這才符合市民的問責期望。

要行政主導 但切忌行政霸道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政府要接納社會多元意見,尤其是通過委任社會裏不同政治光譜、不同聲音的人,加入不同的政府委員會,從而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及提議。無論是選舉還是公眾參與,社會一直以來都強調「五光十色」,這樣才是最符合香港多元利益的社會現况。

我期望,特區政府會以專業和謙卑的態度去落實行政主導;否則,一念之差下就會變成行政霸道。

民心回歸 共同努力解決「創傷後遺症」

在社會和政府的努力之下,近年社會狀况回復平靜和逐步發展,當局也強調現時是「由治及興」的階段。不過在這個階段,政府要努力爭取「民心回歸」,讓我們萬眾一心去推動社會再向前。香港的確在2019年承受了嚴重創傷,但我們相信香港人的本事——只要政府能夠廣納民意、接受不同聲音,必定可以令民心回歸,徹底解決這幾年的政治「創傷後遺症」。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