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市面的熱鬧和繁榮會重現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有一個大家熟悉的話題,提出來已有一段時間,可惜到現在,似乎仍沒有大眾信服的答案,更不要說解決的辦法。這個話題是什麼?就是香港在疫情和恢復通關之後,市面還是這樣冷冷清清,銅鑼灣和尖沙嘴等遊客購物區,今天空舖處處。香港市面往日熱鬧和繁榮的日子,何日才會重現?

亞洲著名「不夜城」黯然失色

這個話題所以引起公眾關注,因市面不景氣,除顯示消費和零售疲弱之外,更反映香港各行各業都處於低谷。市民對前景不看好,消費和購物自然持審慎態度。尤令市民感到不安的是,回歸以來,香港經歷多次金融風暴,經濟起起伏伏,但每次風暴過後,香港都能夠站起來,仍是亞洲區著名的「不夜城」,是名副其實的「東方明珠」,三更半夜仍燈火通明,絕不比日本東京和泰國曼谷遜色。為什麼這顆明珠在今次疫情過後,一年多以來仍是這樣黯然失色?無疑訪港旅客已恢復得七七八八,惟過去市面熱鬧和繁榮的景象,卻好像消失了!市民不禁問:香港過去璀璨和光輝的日子,可以重現嗎?

市民緬懷過去光輝的日子,有用嗎?往日那種璀璨和繁榮,是怎麼一回事?2003年SARS過後,政府推行「自由行」,內地遊客驟然增加,他們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積聚的購買力,一下子使本港零售業出現從來未有的興旺,無論是售賣日用品或貴價珠寶首飾的,一概成為內地遊客爭相搶購的對象。這樣也間接帶動本港股市和樓市節節上升、屢創高位。那些擁有物業或其他形式投資的港人,財富在數字上以倍數增加。而政府連年累積的盈餘,使財政儲備一度超過1萬億元。不過,這種繁榮景象是真實的嗎?市面那種熙來攘往的情景,可以持久嗎?

內地和外國訪港旅客消費力的轉變

近年已有評論指出,疫前那種繁榮景象並不正常,原因如下:

(1)內地居民在疫情前逐漸成為香港遊客的多數,他們大手筆的消費,只是短暫現象,畢竟錢是會用盡的;况且3年疫情也消耗了內地居民不少儲蓄。所以,就算去年恢復全面通關,近日也新增了「自由行」城市,但訪港的內地遊客會如以前這麼闊綽嗎?

(2)就算內地旅客數字回復到疫情前,他們多是即日來回;那些準備在港逗留兩三天的,不少情願返回深圳過夜。

(3)至於外國來的遊客,數字顯示他們遠遠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情况,尤其是消費力較強的歐美、日本、澳紐等遊客,下跌幅度顯著,鬧市裏也少見他們的蹤影。

除了訪港遊客有所變化之外,市面所以平靜,其他原因包括:本港人口結構在過去幾年出現變化,首先是年長的人口多了,他們縱使有消費能力,也多不願花錢購買昂貴物品或尋找美食,畢竟自己沒有固定收入,用錢必須十分謹慎;其次,這幾年本港出生率急速下降,每年只得三四萬個嬰兒,這樣就算他們的父母願意花錢在孩子身上,出生嬰兒數目這麼少,相關產品的銷售自然大打折扣。

中上階層人士離港 影響消費

最後,是香港近幾年走了一批有相當消費能力的中年人。香港有幾多居民移民離開?因為沒有官方數字,很難有準確統計,例如他們的年齡分佈,但一般估計在30萬至50萬人之間,單是英國便有18萬香港居民移居當地。除移居外地的香港居民,在港的外資企業,它們在本地僱有不少員工,部分從外國調來,部分在本地聘用;而近幾年,這些外資企業減少了在港僱員數目,尤其是非香港居民的僱員,包括一些法律和會計專業人士。

以上兩組離開香港的人,以收入計,他們多屬中上階層;一旦他們離開,最受影響的是一些較高檔的食肆,及售賣名牌服飾和珠寶的店舖。而以往幾處外國僱員經常聚集消遣的地方,例如蘭桂坊,區內酒吧雖不至門可羅雀,惟光顧者也寥寥可數。

無疑,這兩年開始的「搶人才」計劃,到現在引來超過10萬名人才來港,月薪中位數達5萬元,他們對香港的消費應有不少裨益;但對於市面的熱鬧和繁榮,看來貢獻有限。根據媒體報道,這批落戶香港的人才,單是租房,常要花去三分之一以上的薪酬,他們哪有餘錢盡情消費?另外,他們的消費模式也跟港人有差異——他們習慣網上購物,「行街買嘢」並非他們喜好;他們就算要逛街,深圳是他們的選擇。

緬懷過去喧嘩熱鬧場面 沒有意義

其實,緬懷過去那種喧嘩熱鬧的場面,可說並沒有什麼意義——誰願看見街上滿是拖篋的遊客?誰會覺得尖沙嘴和銅鑼灣售賣名貴鐘表的小小店舖,月租一百幾十萬元是正常現象?那時市面的熱鬧,只可看作一種非理性的瘋癲狀况!

過去市面的熱鬧是不可持久的;要持久就必須檢視舊有的得與失,並且加上新元素重新出發。現在緬懷過去,很多時都犯了美化舊有的老病,好像舊有的一切都是好的。茶餐廳開業幾十年要結束營業,真的值得懷念嗎?過往遊客排隊購買高價名表和手袋,這樣的情景值得留戀嗎?我們不能期望市面過往那種畸形的情景重新出現,這只代表香港經濟停滯不前,無法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總言之,香港需要的,並不是緬懷過去那種浮誇的熱鬧景象,而是紮紮實實地開創未來,避免以往那種只顧眼前利益、只求「賺到盡」的心態。這樣,怎樣令本港市面可以持久地熱鬧和繁榮?筆者有以下建議。

開創持久的市面熱鬧和繁榮

(1)今天,香港搖身一變成為「盛事之都」。一些盛事當然有吸引力,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吸引不少外國遊客來港;但政府硬要把今年舉辦的盛事湊夠200多項,卻未免有點過分。况且,今天外國遊客已較少為了尋找刺激而出外;時尚的旅遊,是悠閒和富趣味的體驗。

另外,政府在舉辦盛事時,目標不應單為了吸引遊客,同時也應為了提升和改善市民生活,讓他們假日有好去處,餘閒時也可有節目加強家人和親友的聯繫。筆者在這裏提過,香港各區都有豐富可供遊覽的資源,真的「無處不旅遊」,卻有待整理成為市民和旅客尋幽探勝、舒暢身心的去處。

(2)楊潤雄局長說過︰盛事可增加市面人流,但要振興消費,卻要看商人如何改變營銷策略(大意)。筆者十分同意局長的看法——難道仍期望有內地遊客到港一掃十隻八隻名貴手表?所以,內地遊客「窮遊」也好,市民只觀賞、不花費也好,商人要賺錢,就必須變陣「搶生意」,令遊客和本地居民都樂意消費。

(3)近年市面平靜,主因還是經濟不濟,消費自然乏力。未來三五年,看來香港還要經歷一段適應期,因為本港經濟和人口結構正處於轉型階段,很難期望市面忽然興旺起來。

總的來說,就算香港各方面都能夠重拾發展軌迹,市面的繁榮也不會如以往一樣。香港必須開創新局面;緬懷過往的瘋狂和熱鬧並不實際。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