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俠醫仁心:人工智能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是一個忠實的科幻電影迷,差不多每部以科幻為題的電影我都會第一時間觀賞。從小時候開始驚歎《星空奇遇記Star Trek)和《星球大戰》(Star Wars)中穿梭宇宙間的恩怨情仇,到年輕時感受《未來戰士》(Terminator)及《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中人類和機器史詩式戰爭的劇力萬鈞,我都反覆觀賞了無數遍!當中尤以1999年Matrix中引人入勝的人機交替世代逆轉,和細緻描述的網絡智慧科技,都令我不斷思考科技為人類帶來的,究竟是進步還是禍害?

人工智能在醫學上急速發展,已達到臨牀應用階段,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分析X光影像及人工智能輔助內視鏡以提升腸瘜肉檢測率。人工智能不但有效地提升診斷的檢測率,也能收窄醫生在診斷經驗上的差別。21世紀醫學科技已達到非常精準的水平,數據和儀器推陳出新,醫生在治療病人時要掌握最新研究數據實在非常困難!利用大數據配合人工智能和基因檢測,能有效幫助醫生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達到個人化治療(personalized medicine)和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成效!

我們可以預期,不久將來醫生會愈來愈多應用人工智能輔助(copilot),讓他們可以有多點時間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但同時亦會擔心新世代醫生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而可能會失去一些基礎醫學知識、技能和應變能力。

AI取代醫生 並非癡人說夢

將來人工智能會否完全取代醫生呢?雖然未來10年科技發展未必能製造出全自動化人工智能醫生,但我卻不能否定在50年後有這個可能,尤其當我們不能分辨面前的醫生到底是人還是機器!近期有一套科幻戲劇《西部世界》(Westworld)描述在未來的一個西部樂園,充斥着非常像人類的人工智能娛樂機器人。電腦科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年提出,如一個人在對話中未能判斷對方是人還是人工智能,即代表人工智能擁有人類意識。如此推論,若醫科考官未能判斷人工智能在診症中跟醫生的分別,又是否意味着它有資格成為醫生?考官又如何辨別人工智能醫生對病人的同理心?

將來如果病人不滿意人工智能醫生,是否有權要求看回人類醫生?Matrix其中一幕講述智慧長老和主角Neo的一番對話:「什麼是控制?」Neo直接道:「如我們願意,我們能夠隨時關掉那些機器!」長老道:「當然,你說中了!這就是控制,但關掉那些機器後,沒有它製造出的光和熱,我們又怎樣過活?」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大趨勢下,我相信如何能避免過分依賴人工智能,發揮醫生和人工智能互補的優勢,構建更美好的治療方案是目前發展和研究的重點!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