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全禁加味煙理據薄弱 慎防歧視青年及女性

發佈於

【明報文章】醫務衛生局早前就着去年的控煙諮詢推出「控煙十式」。有幾項都頗合理,也有應對到本欄之前提過的一些問題。例如「私煙大茶飯」,利錢高,罰則低,令人為利潤鋌而走險;當局建議加強罰則,是情理之內。

其中有一項是引入完稅香煙標籤制度。如果本港全部完稅香煙的包裝都有標籤,會方便分辨完稅及未完稅香煙。現時有些白牌煙(俗稱「老鼠煙」)的香煙有拿到完稅證明,但事實上完稅的只佔小部分,大部分進口的同牌子香煙並沒有完稅。海關去到售賣點,難以分辨所售賣的哪一包煙有打稅、哪一包煙沒有打稅。結果,一批完稅香煙的證明可以入100批私煙。

現在海關要商販自己證明香煙已完稅,將舉證責任放到商販身上,加重他們風險,打擊生計,小商販只能求神拜佛,希望完稅的證明本身沒有作假,不然就會被騙,誤墮法網。鄰近地區有高仿護膚品的大廠,日本有些藥妝即使有標籤,仿冒廠商連標籤都仿了出來。不過,這個問題目前可以透過科技解決,QR code等電子標籤已可做到反追蹤。

「加煙稅」與「私煙增加」的關係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加煙稅與私煙是否存有關係;政府的立場是「沒有關係」。最近,海關關長何珮珊講了一些有關打擊私煙的數字。慎重起見,我把記者會的錄影翻看了幾次,結果聽到非常有趣的論述。

當時何關長說:「海關全力打擊私煙,加強源頭堵截,2020年開始有明顯增加……當年並未有增加煙稅,因此私煙和加煙稅之間並無直接因果關係(註)。」她是想說,加煙稅不會加劇私煙問題。她亦指:「海關檢獲的白牌煙佔整體私煙檢獲量,由2023年5%,上升至今年首5月的17%,反映白牌煙有普及化迹象。」

從常理推斷,海關搜獲的私煙增加,有兩個主要因素:第一個是海關加強執法,第二是走私私煙數量增加。這兩種因素可以疊加,互不排斥。何關長說自2020年海關搜獲的私煙增加,她也說當時海關有加強執法,但我們無法觀察到走私私煙數量有否增加。所以,我們無法判斷當時海關搜獲的私煙增加,是否完全因為海關加強執法,抑或部分原因是非法私煙數量也增加了。

後來加了煙稅,海關繼續加強執法,而海關也搜獲更多私煙。同樣,由於無法觀察到走私私煙數量有否增加,我們無從判斷搜獲更多私煙的原因,是否完全因為海關加強執法。因此,何關長的討論,並沒有否定「加煙稅」與「私煙增加」存在因果關係。

謹防邏輯謬誤

打個簡單比喻——太陽會溶化雪糕;沒有太陽的時候,雪糕仍然溶化。所以,何珮珊的推論是,「太陽」與「雪糕溶化」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這當然是錯誤的推論;即使有其他原因可以令雪糕溶化,也不能推翻「太陽會使雪糕溶化」這個關係。

一般而言,我們不能單憑兩件事同時發生,就貿然推斷事情之間存在或不存在因果關係。稍一不慎,人們很容易犯下邏輯謬誤。政府的說法是,2019至2022年沒有加煙稅,但吸煙率下降,那是否證明了「加煙稅」與「吸煙率下降」並無因果關係?

我們一直強調,政府加煙稅會令煙民對正牌煙需求下降,轉而吸食私煙,這是經濟學的供求定律,近乎常識。一樣商品,無端端加價,買的人會減少,更多人會找尋替代品。另外,當局提議的禁煙進度過急、力度過猛,引起公眾反感,關注民意的立法會議員自然而然在議會內果斷地表示反對。

要有效禁煙 理應先禁傳統煙

與此同時,鑑於較多年輕人及女性吸食加味煙,醫務衛生局提出全禁加味香煙;醫衛局副秘書長李力綱直接表示,加味煙對於年輕人、女士有很大影響。局方的理據不但薄弱,更可能構成歧視,認為女性及青年沒有自制力、要受保護,因此剝奪他們傾向選擇的款式,留下中年男性煙民的品味。

明明統計數字表明,中年男性煙民才是吸煙最多的,要禁煙禁得有效,理應先禁傳統無加味煙。根據《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79號報告書——吸煙情况》,65%習慣每日吸煙者的第一口煙,明明是原味或普通煙。因此醫衛局的立場,阻止潛在吸煙者第一口煙吸加味煙,並不成立。

現在還要電子煙都全禁,連管有都打算禁。環顧全世界,同時禁止電子煙及加味煙的地方極少,只有包括位於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佛得角及毛里求斯,以及斯里蘭卡。

很多先進國家是在電子煙合法的情况下,才禁止加味香煙。歐盟及加拿大都是分階段先禁水果味煙,再過幾年,待使用薄荷味香煙的煙民比率跌至單位數,才再禁薄荷味。最重要的是,在這些地方,電子煙是完全合法的;所以禁加味香煙,可能是將煙民轉做電子煙民的方法。

香港有一半煙民都使用薄荷煙,他們亦已經沒有電子煙作替代選擇。在非法私煙、白牌煙本來已經氾濫的情况下,假如禁止加味煙,後果不難預計。

註:2024年6月5日《星島日報》〈政府推10項短期控煙措施 禁排隊吸煙、禁向未成年人士提供煙草 引入完稅煙標籤制〉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