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回歸27年民心、「愛意」和「敵情」的轉變

發佈於

【明報文章】時局在變,心態也變。上周談了香港回歸27年來官方的漸變與突變,本周不妨看看普羅大眾、新舊建制人士及「敵人」的近年轉變,從而帶出一個問題:心態轉變將影響行動,官方應如何看待這些「變」?怎樣準確尋找可依託的力量?况且,很多「變」要看得通透、辨其虛實,否則就像《紅樓夢》的妙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最後把自己騙入夢中。

先旨聲明:以下觀點沒有統計數字,無從量化,但有一定代表性。這裏只作概括表述,既有實例,也有政治心理學角度,希望由微知著,各方擇善而從。

(1)普羅大眾進入「無感時代」

──所謂「無感時代」,乃指市民對官方和宣傳機器的說話、政策,已產生免疫力甚至絕緣,毫無感覺;與自己切身利害有關的,多一點關心,否則充耳不聞。市民從新媒體獲取信息(包括民生和消閒的),已逐步取代官方渠道和傳統媒體。不少朋友用戲謔的語氣對我說:「香港還有電視台嗎?」即使是新媒體,也會出現兩極走向;對官話的內容,尤其如此。

更有甚者,市民的「無感」顯示對官方已不存幻想,對自己過去的努力也不再存幻想。這種「心死」才值得注意。

──「無感」的表面原因很簡單,因市民只能順其自然;此時此刻,平靜過日,不問世事更好。所以,按照自己興趣和能力適度吃喝玩樂,或安心靜修,最為普遍。但這也有另一種潛意識。即使北上消費,既有內地優越和自己選擇的原因,也有對官方政策不悅的因素。例如「盛事之都」變成「盛事疲勞」,甚至積累了「當局已把內地利益凌駕香港利益」的情緒。不喜歡到內地的,乾脆到外國去,這就是對官方的指向和行動毫無感覺、不想服膺的自主行為。這不是挑起不滿,而是一種近年發展起來的實際民情,不宜忽略。

──市民有這種潛在的反感和反彈情緒,因近年的傷痕還未撫平,不會按官方「由治及興」的計劃而消減,反而會因為不斷失去公民權利而繼續潛伏。市民認同「由亂到治」,願意共探因果,惟不會感到昔日參與合法的遊行有錯。眼前的靜止不等於接受現狀,於是大家平心靜氣過日子,也在等日子。

(2)新舊建制的「愛意」最複雜

──近年來建制人士也逐漸出現新舊之分,他們都有追隨和支持官方政策之意,但也有「愛意濃淡」、純度和形式不同之別。外界一般印象是:新建制比舊建制「更愛官方、更精忠」,意見更切合(或迎合)官方需要,實質比上級和內地人士更「左」。

有舊建制人士對我說,以前他們對上級的指示有兩點態度:若政策有錯,他們會嘗試勸諫,即使無效果,執行時也不會做「加碼派」,以免效果更差;此外,不會「以身相許」,拚命向上級提出火速達到目的、急就章但欠周詳的方法。可惜如今在某些事情上,證明新建制「對了」,舊建制靠邊站。

──最近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事例。新建制對舊建制的不滿已逐漸浮面,說:「你們還停留在40多年前?時移世易,就得跟上形勢。」舊建制說:「適應新形勢和新常態,也要着重能否興利除弊。」新建制斬釘截鐵說:「只要相信好,就是好。」換言之,「相信」是必要,冷靜分析利弊是其次。

另一個例子是,新建制在內部批評鄧小平的聲音愈來愈多和普遍,而且愈來愈具體和「有深度」,例如指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的寬鬆程度太大了」,而且「漏洞太多,讓人有機可乘」。言下之意就是令他們今天「執行困難」,所以不合時宜,要修改。

毋庸置疑,官方至今仍肯定鄧小平和一國兩制的方向,但上述意見分歧過去不會浮面,如今成為爭辯,到底是新舊建制的想法和利益矛盾?還是「新歡舊愛」對上級意旨的理解不同?「示愛方式」不同?看誰能滿足上級需要和幫助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可以理會和理解的了。

──令舊建制派更憂慮的是,近年有一些事例顯示,新建制派所提的建議是他們自己也不相信可行或有效的;他們只相信「假作真時真亦假」,情話多說就是真。他們強迫自己相信,也希望權力來源相信。最近,「輕量級」的建議例如:對為外國媒體服務的留港本地居民,應加大壓力,使他們知難而退;極端的建議例如:在3次或5次選舉中無投票的選民(證明他們「不重視選民權利」),可以取消其資格,這樣就可提高投票率、當選人得票率和認受性了。幸好,這種意見只是一家之言,至今未得到重視,惟也反映投其所好的傾向,必須警惕。

──面對如此情况,關鍵是擁有權力的官方怎樣分辨「愛意」?到底是「共赴巫山的真愛」?還是一起服下甜蜜毒藥的飲鴆止渴?一切都在能否理智取捨之間。從近期官方言論可見,理智仍可保持。例如北京和香港均強調必須維持及用好普通法、保持國際優勢、做好內外聯通,這些都有利「由治及興」。在此基礎上,努力防止「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愛意」,還要用言行(內部的也好,公開的更好)教訓這些「愛人」不要自作聰明,才能遏制阿諛奉承的歪風。

(3)「內敵」「外敵」的不同選擇

──在官方眼中,「內敵」主要是「不聽話的泛民人物、破壞和滋事分子」。其實,這些人近年已沉寂下來,即使有不同意見,但不會構成威脅。必須認識的是,這些人沉寂下來,不是因為「被壓平、打扁」,而是根據主流民意,一面堅持立場、穩守初心,一面安靜思考、尋找新方向。官方不宜只從鬥爭思維看問題,否則只會把一國兩制的活路堵死。

所謂「無為有處有還無」,放在今天,可以解讀為:本來可以無為而治(像2003年前的形勢),從「無為」中取得「有處」(成果);倘事事都要自己擁有,到頭來卻是「有還無」。對大局有何好處呢?

──「外敵」則不言而喻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也。不過在提高警惕的同時,必須看清內裏乾坤。美英等國歷來只重香港經濟利益,當它們用其他方法不能有效時,就會退而求其次。當年英國與中國處理香港「九七」問題時,首先提出「三條條約有效」論,但後來不是節節後退嗎?如今中美在香港角力,美國駐港前總領事史墨客從美國利益出發,建議美國不能把香港與內地等同視之,應維持香港駐美經貿辦,因為香港仍遠較內地自由(詳見《明報》昨日「聞風筆動」專欄)。所以,未來值得觀察和努力尋找切入點,把中美關係穩定下來。

──更高明的是,無論是「內敵」或「外敵」的意見,也可以審慎思考、因勢利導,至少內部處理如是。取其善處,比「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綿綿愛語」更有實效哩!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