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施麗珊:加學費亦應強化支援窮學生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千億元公共財赤下,政府積極檢討各項公營服務收費。繼公營醫療服務、公屋租金、水費之後,最新建議是增加資助大學學費。早前政府宣布將已凍結27年的大學學費「解凍」,由2025/26學年起連續3年加費,加幅介乎5%至9%,幅度高於年度通脹。以現時年度學費4.21萬元計算,3年後將加至4.95萬元。以目前4年制學士計算,將來完成學位要準備近20萬元交費。同時,副學位學費亦由目前一年1.5萬元,逐步上調至3年後近1.8萬元。當局強調加費與政府財政狀况無關。但檢討收費的建議,與近兩年財赤狀况同時出現,時間上總難免予人兩者有一定關聯之感。

加費看似難免 未討論免費專上教育

事實上,大學資助學位多年來獲政府大量資助開支,每年各資助學士的人均教學開支,因修讀學科各異,金額介乎12萬餘至近30萬元,但學生只需繳付每年4.21萬元學費。計及大學教育對個人成長和日後職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實在是物有所值。

再者,政府在1990年代早已訂下目標,資助大學學費應設定在足以收回平均學生單位成本的18%水平(成本收回率),但過去20多年一直無加學費,成本收回率更跌至最新的12.5%新低,似乎加費是應該的,遲來的加費已令過去的資助學位學生「佔了便宜」。

以上論述,乃從固有觀念思考資助大學教育之政策目的。30年後的今天,本港經濟發展已走向新台階,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亦不斷提升,值得大眾思考:究竟推行多年的中小學12年免費教育,乃至計及3年優質幼稚園教育,是否需與時並進,顧及社會發展、人力培育、經濟發展水平,本港是否具備條件進一步延伸至大學教育,即推行19年免費教育?

當然,面對當前龐大的公共開支,似乎短期內難以落實。用較俗套話說:政府已很大幅度資助你了,是否貪得無厭?這必然涉及社會如何理解大學教育,及其在特定地區、時代和社經發展水平下的定位,必牽涉一場大辯論。從實際角度出發,「應否加費」已無討論空間;問題是加幅是否合理,乃至在加費下如何減少對基層貧窮專上學生的影響。

現時建議未來3年總加幅17.6%,只是追回以往應加而未加的,似乎無從置喙。政府強調在加費下,會確保沒有學生因經濟能力而未能接受專上教育。基本原則正確,同時便應檢視及完善現行學生資助制度。

非所有窮學生獲全額資助

對於家庭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學生,固然可自費或申請「全日制大專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NLSFT);對於清貧專上學生,則主要透過「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TSFS),以支付學費及取得生活費貸款。

然而,若參考TSFS申請資格,不難發現其並未全面考慮所有貧窮戶的狀况。根據申請要求,申請人的「調整後家庭收入」需低於一定水平,才可得到介乎全額乃至不同百分比、共5級的資助。不過,若參考同期住戶月入中位數一半為貧窮線作對比,會發現現時全額(100%)學費資助的入息限額過低,並非所有貧窮住戶都可得到百分百學費減免。

以4人家庭(或3人單親家庭)為例(見表),4人住戶月入23,850元屬貧窮線之下,惟現時月入20,650元以上至22,710元以下的申請人,最多只可獲75%助學金和貸款;月入22,710元以上、26,807元以下,最多更只有50%助學金和貸款。就是來自5人或6人貧窮家庭的申請人,亦未能得到全額助學金,令清貧專上學生只能多做兼職應付學費。

為此,當局在調整學費之餘,亦要檢討學生資助的申請資格,確保所有貧窮學生不受加費影響而減少所得的教育支援。

另外,雖然該計劃計算收入的公式,已考慮到個別家庭成員或會患病而加入「可扣減醫療開支」(目前上限每年2.3萬餘元),惟扣減幅度過低。單以普通傷殘津貼受助人每月金額(2070元)及交通補助金(335元)估算,年度資助額已近2.9萬元,當中亦未計及其他因疾病產生的開支,反映扣除金額過小。此外,家庭入息計算方面,該計劃亦只計算申請人家庭同住的未婚兄弟姐妹全年收入的30%,以較真實反應申請人家庭經濟水平,但並非所有申請住戶的同住未婚兄弟姐妹都有供養家庭。可見,目前計算方式將高估申請人的負擔能力。

檢討生活費借款 改資助增抗貧力

有意見認為,一年學費只加2000餘元,學生只要多做點兼職,自可應付新增學費。其實很多專上學生早已在課後做兼職、打散工(例如私人補習、餐飲、零售服務),固然可增加生活經驗及幫補生計,但其機會成本是進一步放棄大專校園生活:「上莊」(加入學會)、參加學生活動等變得「奢侈」,小組討論學習時間更為緊絀,最終只能減少校園活動,提早走進職場維生。

隨着社會進步,政府應考慮改善學費資助的申請資格,亦要強化對基層專上學生的生活支援,將現時以貸款支援生活費改為資助。當局可安排獲生活資助的學生參與指定的社會服務和職場實習,以換取生活費,並輔以專業人士擔任師友,強化大專生投身職場前的生涯規劃,同時可以減輕貧窮專上青年的未來債務負擔,增強脫貧防貧能力。

培育下一代,始終是回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投資,亦體現對基層青年的關愛。既然政府說加費並非因為財赤,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應考慮納入上述建議,加強支援專上教育的基層青年。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施麗珊]

繼續閱讀
贊助商